基于光电效应的生物燃料电池在化学传感中的应用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燃料电池(BFC)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或光电转换产生信号,无需外部电源,多余能量还可进行储存,使传感器制备过程更加简单、检测费用更加低廉,有利于传感器向集成化、微型化方向发展。此外,生物燃料电池还具有效率高、无污染、燃料来源广泛、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和维护、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使其适合于生物大分子和DNA的化学传感分析。基于光电效应发展起来的光致电化学(PEC)技术使用光作为激发信号,检测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流,激发信号和检测信号分离可以大幅降低背景噪声,使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非常适合用于化学传感领域。微流控纸芯片(μ-PADs)廉价、简便、无需复杂的外部设备,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一次性、便携式的分析,被普遍视为现场即时检测领域最有前途的分析设备之一。本文将光致电化学技术引入生物燃料电池,致力于设计制作简单、廉价、便携、自供能的微流控纸基化学传感器件,具体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在FTO芯片上生长了高度有序的单晶TiO2纳米棒阵列,并通过捕获发夹DNA-CdS探针将CdS量子点(QDs)耦合在TiO2纳米棒阵列上形成CdS@TiO2敏化结构,拓宽了吸收光谱的范围,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增强了光电流的强度。利用目标DNA和捕获发夹DNA-CdS探针的特异性DNA杂交反应诱导捕获发夹DNA-CdS探针发生构型变化,使其打开发夹,迫使CdS QDs远离TiO2纳米棒阵列,破坏CdS QDs对TiO2纳米棒阵列的敏化作用,从而导致光电流的猝灭。据此实现了目标DNA的超灵敏、特异性检测,为光电转换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2.设计制备了基于中空通道的三维微流控纸芯片,与纸通道相比,中空通道可大幅提高通道内流体的流速,节约分析时间,提高检测效率。此外,使用Ag纳米粒子(NPs)-石墨烯(Ag-G)纳米复合材料对纸电极进行了功能化处理,大幅提升了纸电极的导电性能。据此构建了葡萄糖/氧气生物燃料电池,在生物阴极,使用化学腐蚀法合成了纳米多孔PtNi,并通过纳米多孔Pt Ni和胆红素氧化酶(BOD)的协同催化作用实现了氧气的还原。在生物阳极,使用癌胚抗原(CEA)-Au NPs-葡萄糖脱氢酶(GDH)生物共轭体(CEA-Au-GDH)作为阳极催化剂实现葡萄糖的氧化,并利用CEA与CEA-Au-GDH之间的竞争免疫反应构建了生物燃料电池竞争免疫传感器,实现了无需外部能源的自供能、超灵敏现场即时检测。3.将光致电化学技术引入生物燃料电池,在生物阳极,通过一种简单的水热反应制备了内部中空、表面镂空的WO3微球,利用CdS QDs对镂空WO3微球的敏化作用和目标DNA诱导下捕获发夹DNA-CdS探针的构型变化构建了“信号猝灭性”光电燃料电池DNA传感器,实现了目标DNA的自供能、超灵敏、特异性检测。在生物阴极,引入了一种具有极大的表面积、出色的催化能力且长期稳定的材料——多孔Pt-Pd花状纳米粒子,有效地实现了氧气的催化还原。在三维中空通道微流控纸芯片上集成纸基超级电容器,自动存储和释放光电生物燃料电池产生的电能,再使用万用表检测瞬时放大的光电流,摒弃了复杂的电化学工作站,充分实现了光电燃料电池的自供能、便携化。本文构建的“信号猝灭性”光电燃料电池DNA传感器对目标DNA具有较宽的线性检测范围(10 aM-100 pM),检测限低至3.7 aM,为居家和野外环境下灵敏、准确的化学传感提供了良好的检测平台。
其他文献
目前电子出版物的形式、种类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封装型的电子书刊和电子网络出版物.封装型电子书刊是以软磁盘、光盘等为主要载体,如CD-ROM;电子网络出版物则以多
在欧洲音乐史中,最初是中世纪时期以教堂音乐为主的单声部音乐,这一时期多是罗马天主教为礼拜仪式而创作的单声部歌曲集,创作以圣经故事为背景。直到宗教类音乐延伸至下一时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更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山东省胶莱镇陆家村小学位于胶州市秧歌的传承和发源地东小屯
磁成像利用铁磁材料在电场(磁场)作用下的磁化特性形成磁图案(磁潜图像),并将形成的磁图案加到成像滚筒上与页面图像对应的区域.由外加电场产生的磁场通过一种特殊的输墨装置
周福忙电工班成立于2011年,班组从2011年的6人发展到2019年的45人,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是一安公司最大也是最具战斗力的电工班组之一,承担着本单位的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任务。该
纸张作为印刷的主要原材料,其性能决定着印刷品呈色的质量。只有性能好的纸张,才能获得较好的印品呈色效果。所以,正确认识纸张性能与印品呈色的关系,根据印刷产品、工艺条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