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10月25日,日本侵略者侵入武汉,武汉从此进入长达七年的沦陷时期。为长期占领武汉,消除武汉民众心中的“仇日”、“排日”心理,进而宣扬“中日亲善”、“东亚共荣”等思想,日军在沦陷区进行了大量的“枪后的工作”,即开展“思想战”、“文化战”、“宣传战”,妄图以此泯灭武汉民众的国家、民族观念,放弃抵抗日军,使武汉民众甘做顺民。文章在梳理有关史料的基础上,拟从“枪后的工作”为切入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区域研究和群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联系整个大的社会背景,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沦陷时期日伪对武汉民众的奴化教育。汪伪政府是在日军的扶植下建立起来的,其对民众的教育是紧紧围绕日军的侵华战争来进行的,“亲日”、“反共”是其一贯的主张。武汉地方伪政权无论是伪武汉治安维持会,还是伪武汉特别市政府、伪汉口市政府,也都把“中日亲善”、“共存共荣”作为核心工作,不遗余力地对民众进行奴化教育。武汉日伪政权在不同阶段建立起不同的教育行政机构:武汉治安维持会社会局下属的教育科;武汉特别市政府教育局;汉口市政府教育局;汉口特别市政府教育局。这些教育机构虽然下设部门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承担了同样的奴化武汉民众的职能。另外,有了这些教育行政机构,日军就可以退居幕后,进行遥控指挥了。这样既可以避免与武汉民众的直接正面冲突,又可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有了教育行政机构,日伪开始举办中、小学教育。恢复、建立学校;登记、培训师资;大力开展日语教育;删改教材;举办各种校内活动;派遣留日学生;接收英美学校。对于成年人,日伪则是通过控制新闻媒体、建立汉奸文化团体、删改剧本、建立民众教育馆、成立华中基督教团等来实施奴化教育活动。综观整个的奴化教育,它完全以侵略战争为中心,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因此它往往具有强制性。但为了取得民众的认同感,大多数奴化教育更具有隐蔽性、日常化的特点。有时为了在文化的层面找到与民众心理的契合点,日伪还打出尊孔复古的旗帜。在日伪统治武汉的七年时间里,尽管建立了一套奴化教育体系,实施了一系列的奴化教育活动,妄图培养武汉沦陷区民众对日伪政权的认同感和亲善心理,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沦陷区民众的斗争,决定日伪对武汉民众的奴化教育只能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