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转化甘油合成1,3-丙二醇和乳酸的应用基础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j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化石资源的日益消耗和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转化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生产燃料和化学品,为解决化石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生物炼制和生物制造等概念也随之兴起。但是目前生物炼制和生物制造使用的主要原料为糖类,如葡萄糖等,这不仅造成了与人争粮的局面,而且糖质原料价格的上升,也使得生物基燃料和化学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寻找糖质原料的非粮替代原料,是实现绿色生物制造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甘油作为主要副产物,产量大幅增加,价格也逐渐下降,成为了生物制造理想的原料。此外,甘油的平均碳原子还原程度比常见糖质原料均高,说明其在生物代谢过程中可以释放更多的还原力,供给产物的合成。因此,使用天然筛选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作为细胞工厂,转化甘油生产燃料和化学品成为研究热点,也有一些商业化的成功案例。1,3-丙二醇(1,3-propanediol,1,3-PD)是用途广泛的大宗化学品,可用作溶剂、润滑剂、抗冻剂、粘合剂和保护剂等,在高分子材料、食品、医药、化工和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3-PD最重要的应用是作为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oly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PTT)的单体,后者是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聚酯材料。乳酸被美国能源部评选为最有前景的平台化合物之一,也是合成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的单体。由于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等特点,PLA被认为是石化来源的塑料的环境友好替代物。1,3-PD和乳酸的化学生产方法存在一些局限,因此其生物生产方法受到更多关注。1,3-PD和乳酸的生物合成途径、生产菌株和发酵工艺都是研究的热点。但是,现有的生物合成方法和工艺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物浓度低、底物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开展微生物转化甘油合成1,3-PD和乳酸的应用基础研究,将有利于加深研究者对甘油代谢、1,3-PD和乳酸合成限制因素的理解,从而利用代谢工程等手段,构建更高效的细胞工厂,实现1,3-PD和乳酸的高效生物生产。针对目前生物法生产1,3-PD和乳酸面临的问题,本论文从生产菌株基因组测序分析、代谢工程构建联产菌株、共底物发酵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应用基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论文的第二章对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的两株1,3-PD生产菌,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PDL-0 和巴氏梭菌(Clostridium baratii)XCM,以及丁酸梭菌(C.butyricum)模式菌株DSM 10702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分别得到了6.55 Mb、3.08Mb和4.59 Mb的基因组草图。其中,C.butyricum DSM 10702 的基因组序列已提交至公共数据库,GenBank索取号为AQQF00000000。利用RAST服务器对三株菌的基因组进行了注释,解析了三株菌中与甘油代谢和1,3-PD合成相关的dha操纵子。结合NCBI数据库中已有的1,3-PD生产菌株的基因组信息,对 Klefbsiella 属、Citrbacter属和Clostridium属的 1,3-PD 生产菌株的dha操纵子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些菌株的dha操纵子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同属于肠杆菌科的Klebsiella属和Citrobacter属的1,3-PD生产菌;第二类为Clostridium 属一些 1,3-PD 生产菌,例如C.baratii XCM 和 C.pasteurianum DSM 525;第三类为Clostridium属另一些1,3-PD生产菌,例如C.diolis DSM 15410和C.butyricum DSM 10702。结合dha基因簇中关键酶氨基酸序列的进化树分析,发现第二类与第三类虽同属于Clostridium属,但是第二类的dha基因簇与第一类的同源性较高,基因排列也比较类似,说明它们的dha操纵子具有更近的进化关系,这可能与微生物获得dha操纵子和1,3-PD合成能力的来源相关。针对目前生物转化甘油合成1,3-PD转化率低和副产物多的问题,本论文的第三章制定了在维持细胞还原力平衡的前提下,联产1,3-PD及光学纯D-学乳酸的策略。首先,为选择合适的联产目标产物,设定了 5个标准:1、联产产物应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应用价值;2、联产产物的合成途径应该尽量避免碳损失;3、联产产物的合成途径可以与1,3-PD的合成途径维持NADH的平衡;4、联产产物应该具备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从而有利于获得高的产物浓度;5、联产产物应与1,3-PD较易分离。参照上述标准,对K.oxytoca PDL-0甘油氧化途径的主要代谢物D-乳酸,2,3-丁二醇(2,3-butanediol,2,3-BD)、乙醇、乙酸、琥珀酸和甲酸进行了评估,最终选定D-乳酸作为1,3-PD的联产产物。之后对K.oxytoca PDL-0进行了系统的代谢工程改造,敲除了 2,3-BD、乙醇、乙酸、琥珀酸及甲酸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构建了可联产1,3-PD和D-乳酸的基因工程菌株,选择其中最过发酵条件优化,实现了发酵甘油高效生产1,3-PD和光学纯D-乳酸,最终1,3-PD的产量可达到76.2 g/L,生产强度达到2.5 g/L·h,D-乳酸产量可达到111.9 g/L,生产强度达到3.7 g/L·h,两种产物的总转化率达到95.4%。在第三章工作的基础上,为实现联产1,3-PD与光学纯L-乳酸,第四章对菌株PDL-5继续进行代谢工程改造。首先,将菌株PDL-5的D-乳酸脱氢酶基因替换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ATCC 334的L-乳酸脱氢酶基因,获得的基因工程菌仅生产少量L-乳酸,但是积累了大量的中间产物丙酮酸,说明胞内L-乳酸脱氢酶水平较低。为提高酶活,使用质粒和诱导型启动子测试了来自L.casei ATCC 334、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2-6,以及K.oxytoca PDL-0的L-乳酸脱氢酶,选择了最优的来自B.coagulans 2-6的L-乳酸脱氢酶。最后将该L-乳酸脱氢酶编码基因插入到基因组中2,3-BD合成基因簇的组成型启动子之后,构建了菌株PLL。通过分批补料发酵,可生产70.0 g/L的1,3-PD和104.0 g/L的光学纯L-乳酸,两种产物的转化率分别为42.5%和53.4%,总转化率达到95.9%。使用Clostridium属的1,3-PD生产菌,在厌氧条件下发酵甘油是1,3-PD生产的另一种常用方法。但是1,3-PD生产过程中也会积累乙酸、丁酸和丁醇等副产物。由于常用的1,3-PD生产菌株如C.diolis DSM 15410和C.butyricum DSM 10702难以进行遗传操作,因此对它们的代谢工程改造十分困难。低底物转化率和高浓度副产物已经成为厌氧发酵生产1,3-PD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提高梭菌厌氧发酵甘油生产1,3-PD的转化率,第五章研究了 C.diolis DSM 15410共代谢甘油和廉价碳源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生产1,3-PD的能力。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主要糖成分为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因此,首先分别利用三种糖作为甘油发酵的共底物,结果表明糖类的加入可有效提高1,3-PD对甘油的转化率(18%-28%)。之后,采用三种糖的混合糖与甘油作为共底物进行发酵,1,3-PD的转化率提高了 22%.此外,发现C.diplis DSM 15410共代谢甘油和混合糖时,细胞内还原力水平明显上升,而甘油氧化途径关键基因dhaD的转录明显下降,这有利于高转化率的合成1,3-PD。最后选取了两种不同的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玉米秸秆水解液与木糖母液,分别与甘油进行共发酵,可以获得较高的1,3-PD转化率(0.85 mol/mol)。在分批补料发酵实验中,添加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可以使甘油到1,3-PD的转化率从0.62 mol/mol提高到0.82 mol/mol。使用粗甘油与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作为共底物也可达到相似的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共发酵廉价的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和甘油可提高1,3-PD生产的经济性。最后一章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XMG的FadR型乳酸代谢调控因子LldR(PLldR)蛋白开展了序列分析和蛋白结晶的研究。首先对不同来源的LldR蛋白进行了序列相似性网络分析,包括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P.aeruginosa的LldR蛋白等。结果表明来自E.coli的LldR与P.aeruginosa XMG的LldR在两个不同的簇中,暗示了 LldR家族可能在功能上来自于两种祖先。之后,分析了E.coli、C.glutomicum 和P.aeruginosa XMG 三个来源的 LldR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定位了P.aeruginosa XMG的LldR蛋白与DNA及Zn2+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之后将预测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比对,证明三个不同来源的LldR蛋白的N端序列保守性较高,结构类似,而C端的配体结合域差异较大。之后,构建了 P.aeruginosa XMG的LldR蛋白的表达宿主E.coli BL21(pET-28A-PLldR),实现了重组蛋白PLldR的可溶性表达。利用纯化的蛋白,经过结晶条件筛选,确定了最佳的蛋白结晶条件,获得了蛋白晶体,并得到了分辨率为2.5A的衍射数据。数据表明PLldR蛋白晶体属于P3空间群,且晶胞参数为a = 68.5 A,b = 68.5 A,c = 237.0 A。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理解假单胞菌来源的LldR蛋白的调控机制和配体结合方式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1.观察鱼酱排毒合剂对鼻腔黏膜胶原纤维沉积、基底膜变化程度、GM-CSF、TNF-α、PLUNC以及IL-8表达水平的影响。2.探讨鱼酱排毒合剂在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作用机制,并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4例,以随机对照法,将受试对象分为治疗组32人与对照组32人。治疗组予以鱼酱排毒合剂盥洗,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冲洗,两组均2次/日,20ml/次,疗程均为2周。在开始治
目的:儿童髋臼顶部病变并不常见,可涉及多种疾病。髋臼顶是髋关节的主要承重区域,其病变可引起患儿疼痛和跛行。髋臼顶病变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治疗后的预后很少报道。我们在一组患有髋臼顶病变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回顾性探讨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并报告其治疗方法和治疗后的随访,旨在提高儿童髋臼顶病变的诊治经验。方法:我们收集了2011年4月至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收治的髋臼顶病变的患儿。通过
目的社区健康教育作为国民健康教育体系的关键性工程,优化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过程对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具有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以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为方法学指导,构建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过程分析模型,并剖析重庆市主城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各个环节存在的困境及原因,为优化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过程参考建议。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过程的研究现状,立足复杂适应系统和共同生产理论构建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过程分析
目的:探究大鼠不同程度的孕期缺氧对子代神经系统的损害以及与子代孤独症样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孕鼠随机分入对照组(control),丙戊酸阳性对照组(VPA组)和孕期缺氧组(prenatal hypoxia,PH组)。根据缺氧时间和程度,孕期缺氧组又分为PH 1组(孕期第13天时缺氧处理3小时),PH 2组(孕期第13天时缺氧处理6小时),PH 3组(孕期第17天时缺氧处理3小时),PH 4组(孕
抗磷脂综合征(th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以动静脉血栓事件、病理妊娠、血小板减少以及持续存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 PL)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APS常继发于结缔组织病,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继发APS的比例可达到2/3。西医抗凝及抗
多孔弹性模型是一个流固耦合问题,它用来描述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流动与固体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流体的流动用Darcy定律刻画,多孔介质的变形用线弹性方程刻画。起初,Terzaghi[1]分析了在恒荷载下土柱的一维固结,随后,Biot把Ter-zaghi的理论推广到三维瞬时固结[2-6]。因此,多孔弹性模型也称为Biot固结模型。由于多孔弹性问题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现如今它在许多科学和工程领域有着越来越重要
背景:脓毒症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造成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急性肺损伤(ALI)是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脓毒症导致的ALI发病快速、病死率高达40%。ghrelin在肺、肾及胎盘等器官和免疫器官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有分泌,且具有抗炎作用。研究表明ghrelin可以减轻脓毒症所致的ALI,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外源性ghrelin是否通过TLR4/NLRP
第一部分探究SOCE激动剂CPA调控肠黏膜下微血管舒张及其在结肠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目的:探究SOCE激动剂CPA调控肠黏膜下微血管舒张及其在结肠炎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人体肠黏膜下微血管及18-22 g,6~8周C57BL/6健康雄性小鼠、结肠炎小鼠的肠系膜第2级微细动脉作为研究主体,通过丹麦DMT520A离体微血管张力测定系统和美国Powerlab分析系统记录血管张力变化。首先观察SOCE激动
研究目的:探讨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发病与其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中制定有效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改善预后。研究方法:收集2017-09-01至2019-08-31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脓毒症患者,根据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筛选出AKI患者,分为脓毒症合并AKI组(Sepsis-associate acute kidney injury,SA-AKI)及脓毒症未合并AKI组,比
目的:通过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f-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连续3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了解中央视网膜的功能与形态结构的相关性,探讨mf-ERG在治疗中评估疗效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地收集了重医附一院眼科门诊于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通过散瞳眼底检查、OCT以及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确诊为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