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步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特别是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飞速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尤其是农民申请中长期贷款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这个问题不是仅靠货币市场就可以完全承担和解决的。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农业部门与二、三产业部门在发展特性上的不同,二、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灵活多样的资本投入,而农业的健康发展则需要大量长期持续的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投入。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投入都需要农业部门去筹集大量长期资金,然而仅靠货币市场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农业金融部门不断变革完善多种形式的农地金融模式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服务我国农业发展。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多元农地金融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服务于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尤其重视农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构建完善的多元农地金融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调配作用,实现资本、技术、人力等要素在农业和二、三产业中的高效流转,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农村地区农民在收入水平和结构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东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平衡,因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多元农地金融发展模式,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的农地金融发展模式、农地金融机构和农地金融产品业务,对我国的农地金融体系进行多元化构建。改革开放后,我国已在很多地区己经进行了农地金融的初步探索,本文选择了几个典型的阶段性试点成果进行了研究,同时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农地金融实践方面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国农地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以多元农地金融发展模式为切入点,尝试构建多元农地金融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研究多元农地金融发展模式的组织体系、产品设计和政策支持等问题,为我国农地金融工作下一步探索和发展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