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试验以费乌瑞它、川芋117、米拉三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马铃薯试管薯壮苗及诱导结薯进行研究,设计三个试验:最佳壮苗培养基筛选、诱导结薯正交组合试验、添加香豆素或B9诱导结薯组合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最佳壮苗培养基的筛选以蔗糖、活性炭、CCC、烯效唑为试验四因素,每个因素设置三个水平进行正交组合试验。培养30d后,统计其三个品种的叶片数、株高、根数、鲜重、健壮度,对得到的数据分析可得:A3B2C1D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费乌瑞它、川芋117、米拉三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马铃薯试管薯壮苗及诱导结薯进行研究,设计三个试验:最佳壮苗培养基筛选、诱导结薯正交组合试验、添加香豆素或B9诱导结薯组合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最佳壮苗培养基的筛选以蔗糖、活性炭、CCC、烯效唑为试验四因素,每个因素设置三个水平进行正交组合试验。培养30d后,统计其三个品种的叶片数、株高、根数、鲜重、健壮度,对得到的数据分析可得:A3B2C1D3(?)]:蔗糖浓度60g/L,活性炭1.5g/L,CCC50mg/L,烯效唑0.8mg
其他文献
在干旱和高盐胁迫下,很多植物会大量积累甜菜碱。甜菜碱是广泛存在生物界的组织相容性渗透调节试剂。高等植物体内,甜菜碱由胆碱经两步氧化而合成。即胆碱加氧酶催化生物体内的胆碱合成甜菜碱醛,然后甜菜碱醛在甜菜碱醛脱氢酶的催化下合成甜菜碱。基于其他物种分离出来的该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利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从红花中分离得到BADH基因。结果如下:1.测序得到的BADH完整编码区全长1746bp,包含15
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而世界性小麦病害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常导致小麦产量急剧降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粮食安全,小麦品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小麦条锈病是由专性寄生菌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对环境的湿度和温度都有很严格的要求,但随着近年来耕作方式和气候条件的变
本研究第一年(2010年)对51个玉米品种在苗期进行低氮胁迫处理,研究了低氮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对供试玉米品种的耐低氮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从中选择部分典型品种,在第二年(2011年)又补充部分品种后继续进行深入的耐低氮性综合评价和筛选。综合两年的筛选结果,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耐低氮性强的品种奥玉28、正红311、成单30和耐低氮性弱的品种先玉508、三北2号、金玉608,进行不同程度
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以四川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筋小麦品种川麦42为材料,在“双三零”种植模式下(即2m为一带,小麦种植5行,行距20cm,预留行1.2m),设置4个施氮量N1(90)、N2(135)、N3(180)、N4(225kgN/hm2)和4个施氮方式,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配比为:R1(10:0:0:0),R2(7:3:0:0),R3(7:0:3:0),R4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的主要力量,禾本科植物发生分歧前都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多倍化现象。多倍化发生后会导致基因组发生部分或全部重复,这种重复必然对mRNA的表达量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蛋白的表达,最终影响整个植株的功能和性状的表达。本研究以同一双胚苗来源的单倍体、二倍体和三倍体的同源倍性水稻为材料,根据已有的基因芯片结果,发现有许多基因家族在不同倍性中的表达变化差异很大。倍性改变对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否与基因
水稻穗发芽是指种子成熟或收获季节遇高温多雨而引起穗上发芽的现象,是关系到稻米品质和稻种质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的群体定位到100多个与水稻籽粒休眠性及穗发芽抗性相关QTL,这些QTL广泛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方远等利用G46B/K81的F2群体检测到3个穗发芽抗性相关QTL,分别位于第2、5和8染色体上,其中在第8染色体长臂末端检测到一个主
光敏色素B (Phytochrome B, PHYB)是光敏色素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参与调节植物的避荫反应和光周期反应。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两型豆光敏色素基因PHYB的RNAi表达载体转入拟南芥和大豆中,观察分析该RNAi表达载体对转基因拟南芥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为鉴定该RNAi表达载体在大豆中的功能奠定基础。同时优化大豆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大豆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本实验将两型豆RN
本试验以马铃薯品种川芋117为供试材料,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磷肥、钾肥、有机肥配施对马铃薯生长、光合特性、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以磷、钾、有机肥施用量为变量因子、马铃薯生长和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三元二次数学模型,提出了马铃薯磷、钾、有机肥施肥的最佳配比方案。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合理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有利于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增施磷肥、钾肥和有机肥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
本试验选用18个农艺性状差异较大的大豆材料,在其收获期模拟高湿环境促使籽粒发霉,以相应不保湿处理作对比,研究了该18个材料的霉变差异、霉变抗性与农艺性状、籽粒组分间的相关性以及霉变对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霉变后,籽粒变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褶皱,并散发出霉臭味。霉变初期部分籽粒的种皮有泛红、泛白现象,大部分籽粒的霉变症状为粒表出现黑色、墨绿色霉斑,极少数籽粒表面覆盖有白色霉
以大穗型杂交籼稻Ⅱ优498为试验品种,研究宽窄行栽培、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在翻免耕条件下产量形成、根系分布、茎鞘物质积累与转运及茎秆抗倒伏能力。主要结果如下:1.对于Ⅱ优498这种重穗型杂交稻而言,源不足是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虽然免耕稻粒叶比的增加有助于叶片光合性能的提高,但源不足的问题并未有效解决,翻耕稻有效分蘖显著增加,虽然粒叶比有所降低,但源库协调程度较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