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农村大规模青壮年劳动力奔向城市为谋求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然而,由于自身条件和外界的多重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夫妻一方或祖父母、亲友监护、照顾,甚至是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原本稳定的家庭结构在实质上"缺位",孩子不能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爱,形成了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根据126万样本计算,0-17岁留守儿童占儿童比例为25%,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21.88%。[1]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27891万0~17岁的儿童,由此比例份额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972.75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根据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计算的估算,当时全国农村留守儿童5861万人。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 242万。[2]笔者自小生活在农村,对身边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有更为细致的观察。虽然目前政府和学校都非常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采取的措施多为宏观举措。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居两地,难以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加之爷爷奶奶自身文化素养不高,沟通有限,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其同辈群体由于年幼,通常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这时社工就是最适合的人选。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社会工作实务中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研究几乎为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领域:早期留守儿童的数量、生存现状;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自身问题和外界问题;不同专业领域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包括心理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对策;社会工作专业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包括心理问题提出的专业措施。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者已经开始渗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但角度、建议依旧集中在宏观的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上,集中在学校、个案、小组(团体)等宏观方面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指出或分享具体服务技巧。在学校专业实习之际,基于前期文献分析、理论引导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思路,开展本次研究。一、发现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前往六安市D小学开展为期三个月[3]的实习兼调研。社会工作者作为儿童烦恼的倾吐对象,通过评估问卷、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更深入、彻底的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现状。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各种资源,帮助留守儿童调整心理状态。二、解决问题:不断调整服务计划以适应小组工作。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学习课程辅导、益智游戏开发、团体协作、自我认知探索等服务,通过打造健康、积极的小组氛围和一体化的支持系统,引导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与之相应,留守儿童在小组氛围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帮助其学习、成长。三、反思问题:通过问卷、评估表、实地参与、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开展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和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反思。在人生八阶段、认知行为等理论理论的指导下,从具体的小组服务计划中总结服务技巧,开辟一条新路径,形成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工作模式。小组社会工作者担任资源连接者、协调者等角色,在以儿童为本位的基础上打造一个生态网,引导监护人、学校、志愿者等的多元参与,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丰富、美好的生态环境,在助力儿童个体成长的同时实现生态圈的同步发展。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发挥更大的实务价值,提供更为细致、实用的的服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