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也是文化的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时代主题下多次提到“文化自信”问题,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进一步丰富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文化意义上,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在更高的整体意义上,文化自信实质内蕴着中国自信、中华民族自信;从政治意义上,文化自信的本质和要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自信,是对近代以来中国道路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式的自主性探索成果的自信,具有对治“西方中心主义”的深刻蕴涵。本研究就是以当代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围绕其基本理论阐释、历史发展逻辑、内容支撑、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等几个主题展开的一项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的理论内涵,从本质、结构、功能多维视角阐释“是什么”的问题。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定的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所信之文化涵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文化的非自因性而言,文化自信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支撑,当下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日益成熟的社会制度、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内蕴的发展理念和制度精髓构成文化自信的可能性条件。从实质上说,建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三个自信”基础上的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是当代中国讲文化自信所指“文化”的根本所在和“文化”的现实形态。对于文化自信有不同的理解,而从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尤其是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方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则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形态和要义所在。文化自信由理论层面的文化自信、社会心理层面的文化自信及社会价值观层面的文化自信构成,价值观层面的文化自信居于主导地位。从主客体关系的维度来看,谁自信?信什么?如何实现文化自信的主客体链接是把握文化自信需要剖析的主客体结构关系。文化是否自信关系国运沉浮兴衰,具有战略意蕴。这些基本问题的分析界定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的历史逻辑,在民族命运与文化命运的有机统一中,对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诉求进行形上省思。通过对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态度及信念所经历的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卑、再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的演进历程的描述与勾勒,总结概括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内容更具时代意义,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它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简单肯定和回归,而是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之后的更高层面上的跨越,主要强调的是对包含历史文化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当代形态的中华文化,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形态。第三部分,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容支撑。通过盘点和整合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夯实内在的文化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具有自信的文化历史底蕴。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想宝库和自信的历史根基;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文化,具有自信的科学理论底气和先进的思想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革命文化一脉相承,革命文化的先进本质和伟大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内容和现实的底气。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具有历史优势、科学根基、先进思想内涵、伟大精神的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第四部分,研究实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现中需要破解的问题。从理论逻辑上讲,我们可以因既有“文化”而自信;从实践逻辑上审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还面临许多挑战:如何运用实践智慧推动文化自信的深度实现以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这是一个当代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一方面,与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成就相比较而言,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比较,当代中国的文化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还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不自信或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盲目的崇拜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影响力、感染力的内在认同度不高,话语权缺失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亟待破解的问题。而当代中国人文化主体自觉意识的薄弱、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与渗透、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引导力有待加强、社会主义实践中现实矛盾的掣肘等是问题的主要成因所在。最后,探讨如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寻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等问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思想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如何在现实中加强文化建设的实践问题,需要研究推进的实践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疑具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其充满自信,同时更需要加强和培育:从文化主体的维度来看,应当不断提升当代中国人的自信意识;从文化比较的维度来看,要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不仅使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彰显出来,使本民族的民众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及生命力充满信心,同时也要注重“他信”问题,在文化对话中实现他信;从创造的维度来看,只有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达到文化自强,才能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保障;从具体的实现方式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在文化处于西强我弱的境遇下建构中国的话语体系、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文化超越与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以及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世界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精神诉求,更应注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