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现有淋洗剂生物降解性差和不能高效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问题,本论文以绿色环保螯合剂亚氨基二琥珀酸(Iminodisuccinic acid,简称IDS)为土壤淋洗剂,以Cd、Cu、Pb为重金属代表污染物,采用实验室振荡淋洗技术与实际场地淋洗技术手段,系统的开展了IDS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方法与技术相关研究。振荡淋洗实验结果表明IDS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较强的淋洗修复能力,10mmol/L的IDS淋洗液对浓度为5mmol/kg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24h后Cd、Cu、Pb的淋洗去除率分别达到63%、85%、67%,而采用五次淋洗,每次淋洗1h后Cd、Cu、Pb的去除率则高达98%、78%、94%。淋洗液pH、IDS浓度、液固比、温度、淋洗时间、淋洗次数等是影响IDS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洗脱效果的重要因素。与常见淋洗剂进行对比试验发现在相同淋洗条件下,IDS淋洗能力明显优于草酸与柠檬酸,但略逊于EDTA。采用BCR提取法对淋洗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赋存形态进行分析,通过淋洗前后的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对比,探讨了IDS对土壤重金属的洗脱机理。结果表明IDS对弱酸提取态的三种重金属都具有较好的洗脱能力,而对其他形态重金属表现出的洗脱能力差异较大。采用Na2S沉淀法处理污染土壤洗出液,能有效去除洗出液中的Cd、Cu、Pb。[Na2S]/[IDS]与pH对洗脱液净化、回用效果影响较大,当[Na2S]/[IDS]为4:1,pH≥9时,洗脱液中90%以上的Cd、Cu、Pb能够被沉淀去除,且回收后的洗脱液仍具有较高的重金属洗脱能力。依据实验室得到的最适淋洗条件,结合由沈阳大学自主研发的移动式淋洗修复装备进行了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修复中试试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淋洗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试修复效果可以达到实验室效果,五次淋洗实验后三种重金属Cd、Cu、Pb的去除率分别为97.2%、84.3%、93.1%,治理后的土壤Cd达到B级标准;Cu、Pb达到A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