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 renal failure,ESRD)患者首选的透析方法。在腹膜透析治疗之前,需要行腹膜透析置管术(Peritoneal dialysis catheterization,PDC)。传统的腹膜透析置管术麻醉方法包括局部浸润麻醉(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sia,LA)、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然而,传统的麻醉方法存在局限性(例如,局部浸润麻醉镇痛效果有限;硬膜外麻醉镇受限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全身麻醉可能导致心肺功能抑制),不能满足手术麻醉需求。彩超引导的腹横肌平面阻滞通过超声定位引导将局麻药注入腹内斜肌筋膜与腹横肌筋膜之间的腹横肌平面(Transverse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走行于腹横肌平面的T7~T12及L1脊神经,以此阻断腹前外侧壁痛觉。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腹部手术麻醉。2018年华西医院Li Qi等人进行临床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的TAPB,可作为无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以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为基础的区域麻醉已被推荐为腹膜透析置管术的首选麻醉方法。目的:由于不同穿刺路径的TAPB麻醉范围不同,镇痛效果也有差异。何种穿刺路径最适用于PDC,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因此,探索最适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TAPB穿刺路径,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拟探讨改良肋缘下入路法(Modified lower costa surgical approach,MLS)行 TAPB 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用于临床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肾病学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为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组,采用改良肋缘下入路法行腹横肌联合腹直肌鞘阻滞;B组为传统TAPB组,采用侧边入路联合臀后部入路行TAPB;C组为LA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三组均采用外科切开法行腹膜透析置管术。记录切皮时(T0)、分离腹直肌时(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时(T2)、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时(T3)的心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记录手术医生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记录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记录分离腹直肌时(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时(T2)、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时(T3)的平均动脉压;记录术中以及术后4周内的手术及麻醉相关并发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Bartlett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ESRD患者46例,剔除不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6例。采用MLS法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采用侧边入路联合臀后部入路TAPB 13例(传统TAPB组),局部浸润麻醉14例(LA组)。三组性别、年龄、原发病、体质量指数、血肌酐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TAPB联合RSB组和传统TAPB组T0~T3时间点VAS分值明显低于LA组,TAPB联合RSB组T1时间点VAS分值明显低于传统TAPB组(p<0.05)。3.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无差异(p>0.05)。4.手术医生对于传统TAPB组和TAPB联合RSB组的麻醉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LA组(p<0.05)。5.LA组术中有2例患者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和传统TAPB组有0例患者需要实施补救麻醉。6.TAPB联合RSB组麻醉及手术总用时明显少于传统TAPB组、LA组(P<0.05)。7.三组40例患者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TAPB联合RSB组与传统TAPB组镇痛效果优于LA组;TAPB联合RSB组与传统TAPB组安全性高,术中血压心率平稳,无术中术后并发症;TAPB联合RSB组麻醉效果优于传统TAPB组与LA组,其原因在于MLS法行TAPB联合RSB增加了对腹直肌的阻滞。采用MLS法行TAPB联合RSB比采用侧边入路联合臀后部入路行TAPB操作更省时。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采用MLS法行TAPB联合RSB 比 LA、传统TAPB(采用侧边入路联合臀后部入路)更适用于P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