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镇痛方法对产痛及血浆5-HT,DA,NA表达的影响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g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高居不下,严重影响了育龄妇女的健康及未来的人口质量,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为目前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临床工作者从多方面研究探寻方法,以求降低无指征剖宫产率。临床工作者将不同镇痛方法应用于产程中,以减轻痛苦,协助产妇平安度过分娩期。目前常用的有硬膜外镇痛法,近年来有研究者将催眠暗示镇痛法应用于临床。关于硬膜外镇痛法的镇痛研究多有报道,但催眠暗示法的镇痛特点及其生理学作用机制尚鲜有研究,有待本实验进一步证实。  目的:  探讨催眠暗示镇痛法和硬膜外镇痛法对产痛及血浆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表达的影响。  方法:  经新乡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准许进行临床科研工作。收集2015.01~2015.06在新乡市妇幼保健院产一科住院分娩之健康初产妇。入院后经告知病人科研工作的目的,内容,过程,风险等,征得病人同意,由产妇自愿选择镇痛方式,并在特定的时间配合采集静脉血浆。  纳入标准:初产妇,年龄在18~35周岁之间,体重在60~90kg之间,高中以上文化,有阴道试产意愿者,在活跃期加速期产痛达到WHO疼痛分级三级者。  排除标准: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合并甲亢,妊娠合并贫血,妊娠合并精神分裂症等;产科异常如头盆不称,羊水过少,巨大儿,小于胎龄儿,产道畸形等。  退出情况:6个月内共收集初产妇564人,经抽查初步收集共142人入组,后因并发产科急症转手术分娩退出15人,其他情况退出19人,标本处理过程中退出10人份,检测失败5人份,统计前整理除去3人份,各组均留30人,共余90人入组。  按对镇痛方法的选择不同分三组:催眠暗示镇痛组,硬膜外镇痛组,对照组。  采用催眠暗示镇痛法及硬膜外镇痛法在产妇产程活跃期的加速期(宫口开大3~4cm)开始进行对产痛的干预(由取得中级以上资格的麻醉医师实施硬膜外镇痛术;由取得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的主管护师实施催眠暗示镇痛术)。应用WHO(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产痛分级标准,来评估产痛程度的变化。产妇入院后于临产前采集静脉血,于产程活跃期的加速期(宫口开大3~4cm)采集产妇镇痛干预前的静脉血,镇痛干预后于活跃期的减速期(宫口开大9~10cm时)采集产妇的的静脉血,对照组静脉血采集方法同实验组。临产前采血与入院后常规化验同时进行,活跃期应用静脉留置针法采集,用肝素抗凝管保存,于2小时内离心,转速:3000转/分,离心10分钟,沉淀蛋白质,收集血浆,保存于-18°冰箱内待测。利用酶标法(试剂盒),检测血浆中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的含量变化。检测所得数据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结果:  1.不同镇痛方法对产痛的影响:  不同组的镇痛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6856,P<0.0001)。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三组间的镇痛效果均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硬外和催眠均有镇痛作用,且硬外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催眠组。  2.不同镇痛方法对血浆中5-HT,DA,NA表达的影响:  (1)对照组:5-HT、DA、NA水平在临产前、活跃期加速期及活跃期减速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说明5-HT、DA、NA水平随着产程不断变化,5-HT含量随着产程不断降低,而DA和NA含量随着产程不断升高。  (2)催眠暗示镇痛组:5-HT、DA和NA催眠前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催眠暗示镇痛后,DA和NA水平降低,而5-HT水平升高。  (3)硬膜外镇痛组:5-HT、DA和NA硬外镇痛前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硬膜外镇痛后,DA和NA水平降低,而5-HT水平升高。硬膜外镇痛能使DA水平降低的更加显著。  结论:  1.催眠暗示镇痛法,硬膜外镇痛法,均可以使产痛明显减轻,且硬膜外镇痛法的镇痛效果优于催眠暗示镇痛法。  2.催眠暗示镇痛法、硬膜外镇痛法均影响体内神经递质的含量,使静脉血浆中5-羟色胺的含量升高,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且硬膜外镇痛法对多巴胺的影响更显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