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化中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时代下移动传媒是信息数字与媒介相融合的大众传媒工具。微形式的应用程序成为时下手机内置的新宠,各种类似于快餐文化的移动客户终端顺应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产生,成为人们娱乐、休闲、办公以及自我减压的一种微型自我空间。随着自我展现途径的增加,网民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以微信为代表的公众化平台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真正实现了信息公众化;但微时代的开放性对网民的约束力却大大减弱,网民的道德水平层次不齐,在无限的虚拟空间里,缺乏道德自制力就很容易构成道德失范问题。  微时代移动客户端的发展扩大了信息公众化的空间,以微信为代表的客户端用有效便捷的特色服务迅速占据移动互联网市场。微信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的特性,解构并重构着社会结构。技术是中性的,但人性有善有恶,微信的能量存在着使人性恶面破坏力放大的危机。微信出现仅仅5年,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和难以匹敌的影响力,充分展现了微信公众化的魅力和缺陷,给每一位用户带来便捷、放松、私密、互动体验的同时,也对互联网秩序的维护产生了威胁,例如散播不法信息、商业诈骗、制造谣言等道德失范问题,引起了政府的关注。2014年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继出台了《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的规定,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微信公众化所产生的负面问题。比如:发生重大事件时,微信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主体引导不明确、真实性无从考证、内容新旧无序、有无实质意义等问题,给构建绿色的公众平台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建设运行有序、生态良好、空间清朗的微信环境,必须解决微信公众化产生的道德失范问题。  本论文以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伦理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和案例实证分析法等,以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微信公众化发展中的道德失范问题为契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利益,做文明的优秀公民,遵守信息真实权益的底线要求,推进微信运营的健康、有序传播,通过利益、文化、机制等因素整合,协调网络发展与现实冲突,解决微信中市场、公民与政府三者的衔接问题,引导用户依法使用微信,力求完成公众、立法者和监督者三者间的共享共治。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与此同时,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相关的网络新闻在国际国内的信息传递
海湾扇贝自80年代引进我国,目前在我国沿海养殖方兴未艾。作者针对海湾扇贝养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采取新的增产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Gulf scallop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极大的改变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直接冲击着传
学位
Traditional methods of residual stress measurement are generally destructive or semi-destructive, as well as expensive, time-consuming and complex to imp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