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重残率的因素,以便早期干预,制定最佳临床决策,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2.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脑水瘀证分布情况,以评价"颅脑水瘀"理论对大面积脑梗死诊疗的指导意义,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医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至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依据入院记录及影像学收集所需病例资料:①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房颤、冠心病、脑梗死病史、吸烟等;③入院时生命体征、入院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GCS评分)、内外科治疗方案(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去骨瓣减压术、渗透治疗)、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情况、出院mRS评分;④影像学资料包括CT及MRI(梗死半球、梗死直径、中线结构移位);⑤中医四诊资料。以住院期间死亡情况、出院mRS评分分别做为评定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及重残率的结局指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及重残率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脑水瘀证的分布情况。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128例患者,男性63例(49.2%),女性65例(50.8%),年龄(70.0± 13.0)岁。住院期间死亡患者20例(15.6%),生存患者108例(84.4%),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5.6%。41例非重残(mRS评分≤4分)患者(32.0%),87例重残(mRS评分>4分)患者(68.0%),重残率为68.0%。(2)单因素分析发现,入院GCS评分可能是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入院GCS评分越低,住院期间死亡率越高(OR=1.06,95%CI:1.00-1.11,P=0.035);年龄、高血压病史、房颤、意识障碍、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GCS评分、中线移位多10mm可能是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重残率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是影响大面积脑梗死重残率的保护因素。(3)多因素分析发现,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尚不能认为入院GCS评分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OR=1.06,95%CI:1.00-1.11,P=0.035)、高血压病史(OR=5.26,95%CI:1.45-19.02,P=0.011)及使用渗透药物(OR=4.01,95%CI:1.03-15.66,P=0.046)是影响重残率(mRS评分>4分)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越高,有高血压病史,使用渗透药物的患者,重残率越高。(4)本课题128例患者,有23例患者不能配合查体(18.0%),舌象未及,无法辨证。在临床资料完整的105例患者中,符合颅脑水瘀证的患者86例(81.9%),不符合颅脑水瘀证患者19例(18.1%)。本课题病例资料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符合颅脑水瘀证者所占比例为81.9%。是否符合颅脑水瘀证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及重残率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5.6%,重残率为68.0%。年龄、高血压病史及使用渗透药物是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重残率(mRS评分>4分)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越高、有高血压病史、住院期间使用渗透药物则重残率越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符合颅脑水瘀证者所占比例为81.9%,且颅脑水瘀证的分布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及重残率无关。表明临床上绝大多数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符合颅脑水瘀证,"颅脑水瘀"理论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诊疗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