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而教育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经济振兴固然需要科技精英和高层次人才,但更需要全民族人才素质的普遍提高。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增强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国家战略规划只有着眼于基础教育这一教育的奠基工程上,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益才能通过它得到最大的兑现。我国也一直秉承“教育兴国”的发展理念,各级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基础教育得到了十足的发展。然而,在城乡基础教育方面,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与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尤其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国家以城市为导向的政策偏向,教育资源的分配极为不公,导致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极大地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而导致不同利益群体对教育资源分配展开争夺,这不仅影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催生教育领域的不公平,引发社会不公和动荡。本文第一章界定了相关概念及相关基础理论。着重对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教育公平等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同时对成本分担理论、教育公平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进行论述。第二章论述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原因。首先概括了山东省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取得的成绩,进而选取人力、财力、物力三个方面各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重点分析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归纳造成城乡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原因。第三章论证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影响因素。以山东省为例,对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人力、财力、物力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提供方向。第四章整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国际成功经验。分析美国、日本、印度在公平配置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成功之处,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得出我国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启示。最后一章,归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对策。在总结前几章的基础上,从人力、财力、物力、制度方面提出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