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综述了形式学派与类型学派在句法共性方面的研究重心、解释取向、最新研究动态之后,文章提出一个汉语句法研究的新思路:以形式学派的深层共性为主导、以比较句法为分析主线、以形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做到共性解释与解释共性的辩证统一。文章着重从共性解释入手,研究了汉语相关的四种句法现象:逆动化与把字句、附缀化与“给VP”句、提升结构与“V得+小句”以及动名化与“NP的VP”结构。文章还分别比较了汉语与英语及其它语言的异同,发现了一些相关的个性特征,为将来的解释共性作了初步准备。 第二章综述了形式学派与类型学派在句法共性研究上的最新进展。类型学派侧重于表层共性研究,寻找认知、功能、信息、加工等语言外部解释因素,否定形式学派的共性研究,提倡多样性研究,重视具体句法结构的研究。而形式学派专注于深层共性研究,寻找结构、成分关系、原则与参数等语言内部解释因素,批判性地吸收类型学成果,提倡中间路线、比较句法,重视微观参数等研究。 第三章运用逆动化这一句法共性分析了汉语的把字句。通过比较作格语言与汉语在句法和语义各七个方面的平行性之后,文章认为汉语的把字句就是逆动化操作而成,是一种逆动句。这一解释比传统的多家学说比如致使说更合理,覆盖的语料更全面,能解释的相关句法现象更多。把字句的个性化特点也得以重新认识。 第四章运用附缀化这一句法共性分析了汉语的“给VP”句。文章认为“给”从动词发展为介词直至一个附缀,既有历时的发展,也有共时的韵律与句法的互动。“给VP”的形成就是“给”演变为V的前附缀而成。这样,“给”就成了动词所带的逆动化标记,之后又功能扩散,成为其它五种句式的宾语前置标记。这一视角既能解释“给VP”句的结构特点,也能解释更多的相关句法现象,汉语与其它语言在附缀化上的个性也得以初步认识。 第五章运用提升这一句法共性分析了汉语的“V得+小句”结构。文章认为该句式的致使特点主要由从句的主语提升到役事这一提升操作实现,其中还涉及到其它操作如V的论元结构与“得”引入的TP从句结合、“得”粘附到V上,等。有多个独立证据显示“V得”后的名词短语既有从句主语的特点也有主句宾语的特点。此视角也能部分地揭示出汉语、英语及其它语言在提升结构上的个性特征。 第六章运用动名化这一句法共性分析了汉语的“NP的VP”结构。文章认为汉语的一些名量词是真正的动名化手段,名量词具有[+N][+F]的特点,可以选择TP、vP作为其补足语,量词的粘着性特点又使其常常与限定词或数词共现,最典型的动名化量词是“种”,“NP的这种VP”在限定词与量词隐没之后就形成“NP的VP”结构。这一全新视角不但合理解释了汉语动名化结构的特点,也发现了汉语与英语及其它语言在动名化时的一些差异。 最后一章总结了全篇的主要工作,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