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对那些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生存空间十分狭窄的特困地区,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农村人口迁移,以缓解人口压力,并扶持移民异地脱贫。在这样的背景下,甘肃省为了解决中部干旱地区和东南部高寒阴湿山区11个县的贫困问题,实施了“兴西济中、扶贫开发”的战略,先后在河西走廊安置了“两西移民”、疏勒河项目移民、九甸峡项目移民这三大项目移民。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暨移民安置项目自1996年实施以来,在瓜州县6个项目区集中安置积石山、礼县、和政等9个县市移民7547户,并于2005年12月将前4个项目区正式移交给瓜州县,成立了双塔乡、七墩回族东乡族乡、安康村、马家泉村、扎花营村。我们来到的是七墩回族东乡族乡,全乡辖三墩、锦华、汇源三个行政村,其中锦华、汇源为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站在社区研究的视角,社区地理空间的构建并不代表着社区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形成,社区更多强调的是多种空间的整合,尤其是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移民如何协力合作、建立一种有效积极的联系,如何逐渐建立起一种对新环境的认同和归属,从而真正成为“当地人”而非是“暂居者”,我们调查的七墩乡锦华村就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典型社区,移居到这里的村民经历了数次“摇摆式”的抉择与迁徙之后最终定居。“瓜州人”、“河西人”逐渐成为他们的新身份。这一切的渐变都在呈现一个事实:一个真正的社区正在成长。本文即围绕瓜州县七墩乡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的成长过程展开研究,撰写的行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移民在搬与不搬之间的犹豫不决,并考量了利于发展的几个重要指标之后,移民定居了下来,克服种种困难,奋力建设家园;2、移民通过与邻里社区和社区内部的长期互动,形成了集体感和道德感,并对新社区的生产生活状况做出了积极评价;3、社区基层组织及其选举,在移民初期引发了一些矛盾,但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基层组织逐渐发挥着正面的功能,并逐步完善;4、清真寺是穆斯林民族的象征符号,移民在资源相对贫乏的新社区,通过自身努力,建立起了他们的灵魂支柱——清真寺,宗教成了移民长期定居于此的重要基石;5、水及其管理对于戈壁摊上的灌溉农业来说可谓重中之重,移民社区围绕水的管理产生了系列问题,也影响了移民对社区成长的信心,但移民通过外出务工补偿了这方面的欠缺;6、社区的成长还需关注社会性别,移民社区的妇女通过外出打工实现了地位和角色的转换;7、指出社区成长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移民群体的期望;8、关于社区成长的思考,笔者试图通过以上社区组织、清真寺、水的故事、妇女打工等因素,对移民社区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加以反思,同时对民族社区发展、社区整合、社会工作等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