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热污染规律及治理策略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1230ZXC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的地面交通方式相比,地下交通(以地铁为核心)因其便捷高效、安全舒适和整洁卫生的条件越来越受到青睐。但地铁隧道由于电气、环控等设备的长期运行以及人员的散热,会在隧道内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地下空间内的温度每时每刻比周围土壤温度高,一年四季均向周围土壤散热,即会导致土壤温度持续升高,形成长期持续的热污染。与大气热污染和水体热污染相比,土壤热污染的隐蔽性使其易被忽视。本文首先以地铁隧道空间为研究对象,根据地铁列车、空调系统、人员密度与辅助设备等的散热,以及列车发车频次,确定地铁隧道内热源的强度,并对其进行理论计算。通过搭建地铁隧道无热干扰模型,预测在一定运行条件下,地铁隧道废热在围岩中的热扩散强度、扩散半径及其长时段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利用隧道现场布置的隧道空气温度实时监测测点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冬季隧道空气温度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21%,夏季隧道空气温度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82%,所有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说明该模拟系统可满足工程研究的需求。利用TRNSYS软件分析地铁隧道在内部无热干扰的情况下的长期热污染规律,得出结论,随着地铁系统运营年限的增加,隧道空气温度的涨幅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地铁刚开始运营,隧道围岩土体的温度较低,会吸收隧道内的余热,导致围岩温度升高。围岩也会与隧道空气侧进行对流换热,因此隧道空气的温度也会升高。之后隧道围岩侧与隧道空气侧的换热趋于平衡,围岩土体的吸热能力下降,反作用于隧道空气侧的热量也减少,隧道空气温度变化较小。地铁运营前十年,隧道空气温度升高了4.52℃,围岩表面温度提高了3.23℃;地铁运营近期的十年,隧道空气温度升高了2.89℃,围岩表面温度提高了0.37℃;地铁运营远期的十年,隧道空气温度升高了2.78℃,围岩表面温度提高了0.31℃。距围岩表面不同深度的温度在地铁系统运营30年间都呈现上升趋势,距围岩表面越近,地铁运营前期受影响大,地铁运营后期受影响小。距离围岩表面越远的地方,因为热量长期的持续扩散,随着地铁系统长期运营,温升会变大。在地铁隧道无热干扰综合传热模型的基础上,考虑隧道附加毛细管换热器带来的热干扰,结合毛细管换热器换热量、隧道热流密度、系统运行时间等影响因素建立介入式地铁源热泵系统传热模型。结合已建成的示范工程试验台的现场实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地铁源热泵机组用户侧的供回水温度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机组COP实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6.67%,该模拟系统精度较高,可靠性较好,可应用于下一步的长期运行分析。利用TRNSYS完成介入式地铁源热泵系统全年(冬季、夏季、过渡季)运行的逐时模拟,得到全年的隧道空气逐时温度。进而分析长期运行下的隧道温度变化规律,探究采用介入式人工热干扰治理手段后土壤热污染的变化规律及差异。地铁运营前十年,隧道空气温度升高了2.34℃;地铁运营近期的十年,隧道空气温度升高了2.6℃;地铁运营远期的十年,隧道空气温度升高了2.26℃。地铁隧道附加毛细管换热器后,由于系统的反季节蓄热特性,比较隧道无热干扰的工况,夏季隧道温度明显升高,冬季隧道温度显著降低,全年平均温度有小幅降低。隧道热污染程度也有大幅改善,可以看出,敷设毛细管换热器对地铁隧道热污染的治理以及废热的综合利用都有着显著的效果。本文提出地铁隧道热污染定义,并给出不同污染程度的分级标准。当采取不同方式治理隧道热污染时,可通过分析隧道热污染程度,对比热污染治理效果,为后续合理有效地解决地铁隧道热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当前我国面临专业技工匮乏、建设工人老龄化的困境,政府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首要任务,装配式建筑体系具有设计标准化、绿色施工以及节约劳动力等优点,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装配式模块化集装箱房屋符合我国建筑发展方向,是装配式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发展分枝。本文介绍了 一种适用于装配式模块化集装箱房屋的双肢热轧槽钢拼合柱,集装箱运用带孔槽钢柱作为框架柱,利用螺栓将带孔槽钢柱拼接成双拼柱,实现集装箱在横向上的组合。
随着物联技术的发展,智能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用户在体验智能产品带来的便利之际,却也出现了许多交互逻辑上的问题,导致用户在使用习惯和交互方式方面产生抵触。传统硬件界面的设计研究已完全满足用户基本的交互需求,但是多通道的交互方式会给予用户更多的交互体验,技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设计也应让技术在产品中得到更好地发挥,而不是一味地以功能的方式堆叠。赋予交互意义的产品会让用户感受到更多的
随着智能工厂和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以设备为中心的工业数据可视化已不能满足当前工业生产的要求,以人为中心的工业数据可视化将成为工业可视化的研究重点。本文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工业仪表的可视化以及拆装过程的引导,对增强现实注册技术、仪表可视化技术以及拆装过程中的模型动画规划生成进行研究,实现工业仪表的移动可视化和拆装作业的可视化引导,在工业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