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渔业根据作业水域可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第一章主要介绍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影响它们生存的因素复杂多变,其中自然因子包括大气压力、水温、盐分、海流等,社会因子包含人口、经济、法律和风俗等。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传统渔业与近代渔业的并存发展。传统渔业在江浙两省广泛存在,这些渔业沿用旧法,高投入却低产出,致使渔民们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1904年江浙渔业公司成立,开启了中国渔业的近代化历程。近代化的机器拖网渔业和手操网渔业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各种渔业公司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的相继成立。但被寄予厚望的近代渔具、渔法以及渔业公司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入不敷出的企业居多,基本上都不景气,就整体来看,近代渔业并未取代传统渔业,而是两者并存发展,且传统渔业仍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章主要讨论民国时期江浙两省的渔业组织、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鱼帮这一概念肇始于清初,随后演变成渔业(商)公所,至民国时期改为渔会。这类组织的出现,是渔民为获得一定群体身份认同而组成的一种共同体组织,该组织旨在以集体利益的一致性为组织内的成员带来利益,但渔民们在追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增进集体的利益。同时,作为中间商的鱼行(栈)更是从中渔利,使得原本只是商业化的渔业经济,在缺乏现代铁路网、公路网及动力机械运输的支撑下,往现代化过度更为艰难。个体的渔民生活千差万别,但作为一个整体,渔民社会又呈现一定的一致性,其中渔业纠纷和神灵信仰表现尤为突出。渔民为争夺具有诱惑力的公共池塘资源不息诉诸武力,江浙两省渔民间以及各省内渔民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而在神灵信仰上,渔民生活又呈现丰富多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