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目前,中高职衔接成为中职毕业生进一步求学的主要渠道,而完成这一过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衔接至为关键。 为明确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学生素质的主要差异,本研究以河北省6所实施对口招生的高等学校(其中:2所高职院校,2所高专学校,2所本科院校)为研究样本,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中职生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与普高生源(普通高中毕业)为二元变量,由高等学校任课教师对不同生源学生德育、文化、智育、能力、身心、社交和其他等7项素质、54项指标表现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均认为中职生源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运动能力等6项素质指标优于普通高中生源,15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不同专业教师对60%以上学生素质指标评价一致。但中职生源学生素质指标平均分数显著低于普高生源,不同类型、不同专业高校教师对中职生源学生素质部分指标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高校任课教师对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学生素质的评价结果,本研究认为,中职学校应立足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和“以升学为导向”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逐步化解“双向裂变”;面向市场和学生需求,逐步实现“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教学、学生适应社会”;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逐步推行“素质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与开展社会活动”等“三个融合”;以完善课程体系为手段,逐步实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三个统一”。同时,应尽快构建融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等“三位一体”、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素质差异,单独制定适应中职生源学生素质的培训方案,实现“分类培养”,全方位培育学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