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职与普高生源学生素质比较研究——基于高校专任教师的评价

来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h888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目前,中高职衔接成为中职毕业生进一步求学的主要渠道,而完成这一过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衔接至为关键。  为明确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学生素质的主要差异,本研究以河北省6所实施对口招生的高等学校(其中:2所高职院校,2所高专学校,2所本科院校)为研究样本,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中职生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与普高生源(普通高中毕业)为二元变量,由高等学校任课教师对不同生源学生德育、文化、智育、能力、身心、社交和其他等7项素质、54项指标表现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均认为中职生源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运动能力等6项素质指标优于普通高中生源,15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不同专业教师对60%以上学生素质指标评价一致。但中职生源学生素质指标平均分数显著低于普高生源,不同类型、不同专业高校教师对中职生源学生素质部分指标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高校任课教师对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学生素质的评价结果,本研究认为,中职学校应立足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和“以升学为导向”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逐步化解“双向裂变”;面向市场和学生需求,逐步实现“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教学、学生适应社会”;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逐步推行“素质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与开展社会活动”等“三个融合”;以完善课程体系为手段,逐步实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三个统一”。同时,应尽快构建融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等“三位一体”、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素质差异,单独制定适应中职生源学生素质的培训方案,实现“分类培养”,全方位培育学生成才。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点研究:在第一部分,除了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外,以"君道"与"师道"的历史演变为切入点,对古代教师的整体状况作了一定的分析.第二部分对明清文教政策做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的“民主主义思想”在那时开始传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和标志的教代会制度,就在这时应运而生。此外,教育部在2011年通过了
航空安全信息是航空安全管理的基础资源,随着航空安全管理逐步向数据驱动型、风险预防型、绩效测量型转变,安全信息管理在航空安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风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等方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主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影响田径后备人才的竞技能力和
因为教育普及的缘故,学校成长为目前我国数量最多的组织之一,与学校的数量同步增加的是学校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段在学校生活的经历,而且学校也确实在不
网络课程正逐渐成为网络化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决定网络课程设计优劣的重要因素。本课题以网络课程中学习情境的分析和设计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为网络课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是在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对传统精神病理学模型批判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其把主观幸福感纳入进来,考虑更加全面,被证明优于传统模型。其在国内外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