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加深,随之也使得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优化赛事管理体系,提高赛事管理效率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理论为依托,以北京马拉松赛事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实地调查法从赛事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竞赛管理、市场营销、后勤保障、信息沟通、风险管理、赛事评价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系统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马拉松赛事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市场化程度高,但一些关键项目仍受到北京市政府的制约。2、志愿者招募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调动社会积极性。3、赛事组织机构中,赛事组织委员会行政管理人员过多,实际赛事执行人员不足。4、赛事市场营销管理体系较为成熟,赞助商及合作媒体均获得较高收益,现存问题为赛事周边有形市场空缺。5、赛事在基本保障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在为选手提供更好的参赛体验与赛事服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6、赛事信息沟通暂未形成合理高效的管理体系,主要问题为赛事内部管理者与外部协办单位之间沟通不畅,赛事组织者与大众之间沟通方式的选择不当。7、赛事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赛事组织者对风险的预估与解决方案准备不够充分。8、赛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对赛事参与主体——参赛选手的意见反馈关注度不够。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缩小和减少政府干预的范围或领域,简化赛事审批流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2、扩大社会志愿者招募比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性,增强赛事社会感召力与参与度。3、调整赛事组委会人员配比,增加赛事组织执行人员,均衡分配任务,提升工作效率。4、扩宽北京马拉松市场营销渠道,适当开发赛事纪念品、吉祥物等周边有形产品。5、强化选手对赛事相关章程的认知度,优化赛事服务,保障赛时食品、药品充足,为选手提供更好的参赛体验。6、建立合理有效的外部信息沟通机制,优化赛事主办方与大众之间的沟通服务平台。7、重视赛事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赛事风险管理体系,对赛事风险进行有效评估、识别与控制,提前制定风险转移或规避方案。8、建立参赛选手对赛事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完善赛事评价体系,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