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嘴花总黄酮提取分离及药理活性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09532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鳄嘴花(Clinacanthus nutans Lindau)是爵床科Acanthaceae鳄嘴花属植物,具有清热利湿、利尿消肿、除湿抗癌、止痛等功效,在泰国常被用来治疗蚊虫叮咬、疱疹病毒等。近年来药理研究表明,鳄嘴花的茎叶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活性调节、抗肿瘤等功效。本论文研究鳄嘴花总黄酮的提取,并对其进行纯化,进而研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神经保护作用;对鳄嘴花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系统分离,并测定其中主要成分的活性,为鳄嘴花药材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对鳄嘴花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建立鳄嘴花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鳄嘴花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对以上4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71%乙醇,料液比为1∶33,在82℃下提取2h,共提取两次。在此条件下,鳄嘴花总黄酮的提取量最高,为11.09±0.23 mg/g,与模型预测值相近。  (2)对鳄嘴花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以最优条件提取鳄嘴花总黄酮,对提取液进行富集纯化,冷冻干燥后得鳄嘴花总黄酮浸膏粉,分析浸膏粉中总黄酮、总多酚含量分别为64.73±1.85%和12.47±0.68%。采用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法,还原力测定法、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H2O2诱导小鼠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考察鳄嘴花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DPPH和ABTS的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为69.23±1.52μg/mL、35.22±0.49μg/mL,对红细胞溶血的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249.42±10.83μg/mL,且具有较强的总抗氧化能力和还原力。  (3)对鳄嘴花总黄酮的体外神经保护活性进行评价。用20 mmol/L的谷氨酸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2,20μg/mL)的鳄嘴花总黄酮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4)鳄嘴花黄酮类化合物的系统分离及活性测定。通过正相硅胶、反相ODS等柱色谱和波谱技术,从鳄嘴花生药材中分离鉴定出两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夏佛塔苷,前者为首次从鳄嘴花植物中分离鉴定出来。对芹菜素-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夏佛塔苷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神经保护作用进行研究,其作用效果并不明显。该研究为鳄嘴花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参考。
其他文献
根据Oshima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对广东大亚湾不同时期的华贵栉孔扇贝 (Chalmysnobilis)和翡翠贻贝 (Perna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PSP)进行了分析。结
目的:观察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t)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的主要离子通道电流(INa、It。)及其Ⅰ-V曲线、激活动力学、失活动力学及失活后恢复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主动脉逆行酶解法分离大鼠心脏得到单个心室肌细胞;用含Rut的细胞外液灌流加药,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给药前后细胞INa、Ito及其相关的动力学参数。结果:Ⅰ.Rut对INa通道影响1
在传统应用中将甘草分为生甘草和炙甘草两种,功效不同。本论文使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这种从雷公藤中分离出来的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作为模型药物验证甘草的解毒和抗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