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71型VP1蛋白在家蚕杆状病毒表面的展示及其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员,和柯萨奇病毒A16都是导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并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感染和病死率高,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亚太地区,尤其在我国北京、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疫情较为严重。   通过对EV71 VP1基因进行抗原表位分析,扩增一段抗原表位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将得到的重组表达载体pET-28a-VP1经PCR、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后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诱导表达该抗原蛋白并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进行质谱分析,将纯化的抗原蛋白免疫新西兰雄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得到的抗血清效价可达1:51200以上。针对杆状病毒gp64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出其中的信号肽序列SP和跨膜结构区域TM(含胞内结构域),与EV71 VP1重组构建成重组杆状病毒转座载体pFastBacl-SP-VP1-TM。该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通过蓝白斑筛选获得成功转座的重组Bacmid DNA,进而通过脂质体法转染家蚕BmN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Bmgp64VP1。以第三代感染复数为MOI=10的重组杆状病毒Bmgp64VP1分别接种家蚕5龄幼虫和家蚕蛹,待发病后分别收获家蚕5龄幼虫蚕血淋巴和家蚕蛹,进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VP1融合蛋白在家蚕生物反应器中成功表达。经过匀浆、分级离心、超滤和超速离心等方法从家蚕蛹中分离纯化获得重组囊膜病毒粒子,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后,免疫新西兰雄兔制备抗血清并测定其效价可达1:2560以上。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家蚕杆状病毒VP1表面展示系统,EV71 VP1融合蛋白基因在家蚕BmN细胞、家蚕5龄幼虫和家蚕蛹中可有效、稳定地表达,目的蛋白可展示于杆状病毒囊膜表面,能通过一系列分离纯化方法从家蚕蛹中获得含EV71 VP1抗原蛋白的重组囊膜病毒粒子,并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今后制备新型的手足口病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一定基础。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培育的草原龙胆转基因及野生型组培幼苗作为试验材料基础,结合目前在模式植物和非模式植物中MIXTA及MIXTA-like转录因子的相关研究报道,利用
黄参为伞形科迷果芹属迷果芹(Sphallerocarpus gracilis)植物的根及根状茎,具有补气养血、止痛、滋阴壮阳、通经活络、健胃舒肝等功效。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及东北等地的高寒阴湿处。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迷果芹植物资源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对甘肃省山丹县产的黄参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对山丹黄参化学成分进行了预实验,其中检出的化合物类型有氨基酸、多肽、皂苷、糖及苷、黄酮类、生物碱、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的分离新技术,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功能。而分离膜是膜过程的核心,新型高性能超滤膜的开发对膜技术应用拓展极为重要。
本文采用离子交换方法制备掺杂金属氧化物的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利用XRF、XRD、SEM、TG等测试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并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考察其光催化活性,研究了金属掺杂量以及热处理温度、时间对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Sn2+和Zn2+的物质的量比为4:1、总离子浓度为0.3mol/L、热处理410℃,热处理4h时制得的复合薄膜对亚甲基蓝光催化降解效率最高为96%。(2)Sn2
现代炼油工业生产中乳状液种类众多,其中原油乳状液、污油、浮渣等处理量最大且处理难度较大。随着油田进入二、三次采油,进炼厂原油乳化稳定性增强,相应的污油、浮渣成分更复杂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兴的储能元器件,以其功率密度大、循环寿命长、充放电速度快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决定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电极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由于可以发生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而具有明显优于碳材料的电容性能。相关研究表明,高度有序的纳米阵列电极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导电性和高速的离子/电子传输通道等特点。同时,纳米阵列电极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并不需要使用粘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