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拥堵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汽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正促使人们寻找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有轨电车以其绿色环保,快速便捷等优点,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有轨电车线路的快速建设,一些工程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有轨电车线路条件往往比较差,使得车轮踏面磨耗问题突出,特别是当轮轨关系匹配不佳时,容易造成踏面异常磨耗的现象。车轮异常磨耗降低有轨电车的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拥堵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汽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正促使人们寻找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有轨电车以其绿色环保,快速便捷等优点,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有轨电车线路的快速建设,一些工程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有轨电车线路条件往往比较差,使得车轮踏面磨耗问题突出,特别是当轮轨关系匹配不佳时,容易造成踏面异常磨耗的现象。车轮异常磨耗降低有轨电车的使用寿命,大大增加运营维护成本。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有轨电车的发展现状,并简要叙述了国内外轮轨磨耗研究的发展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五模块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转向架和车体结构特点,利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了五模块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基于现场测试结果,分析了有轨电车不同运营里程条件下车轮的磨耗规律,并根据现场观测结果对轮轨表面的接触状态进行了初步分析。基于动力学仿真计算,分析了车轮型面不同磨耗深度条件下的轮轨静态接触关系和动力学性能。研究了摩擦系数对车轮磨耗和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车轮异常磨耗成因的分析结果,对有轨电车车轮型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对比分析了优化型面和原始型面的轮轨接触关系和动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关注的有轨电车车轮踏面主要为轮缘磨耗,且当轮缘磨耗深度达到3 mm即轮缘宽度达到21 mm时车轮磨耗开始减缓;有轨电车车轮型面和钢轨型面不匹配,接触点对的分布不均匀也不居中,车轮踏面和钢轨存在明显的两点接触现象;(2)车辆磨耗后的动力学性能分析表明,轮缘侧磨深度的增加,轮轨间隙也随之增大,有利于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改进以及接触噪声和轮缘磨耗的减缓;(3)轮轨摩擦系数对有轨电车动力学性能和磨耗都有较大影响,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车轮磨耗指数大幅增加,即采用涂油等降低轮轨摩擦系数的技术措施能够降低有轨电车轮缘磨耗。(4)本文优化设计的有轨型面改进了轮轨接触状态,优化型面的曲线区段磨耗量、轮轨安全性能、直线稳定性均好于原始型面。
其他文献
香港现代设计于1960年代早期初露锋芒,西方的现代设计风格和理念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第一代平面设计师如石汉瑞、靳埭强作为启蒙者,对香港现代平面设计的萌芽与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代即交融与图新时期,香港设计界的中坚人物代表陈幼坚脱颖而出,他的实践探索使“香港设计”的地位在八十年代巩固下来。1990年代是香港现代设计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不少杰出的中青代设计师,如李永铨、刘小康、黄炳培;这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车辆车轮多边形磨耗现象日益突出,车轮多边形磨耗不仅会加剧轮轨间相互作用力,引起车辆振动和噪声异常,而且还可能导致车辆和轨道零部件的破坏,影响行车安全。近年来,由车轮多边形磨耗造成车辆轨道部件断裂的现象时有发生。一系钢弹簧作为连接轴箱和构架的重要缓冲装置,直接承受来自轮轨的振动,当车轮存在比较严重的车轮多边形磨耗时,一系钢弹簧可能受到较大的振动冲击而发生损伤,而通过现
含膏岩类作为一种蒸发成因的沉积岩,广泛分布于海盆或湖盆中,几乎每个地质时代均有发育,尤其是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含膏岩类具有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在工程前期修建或后期运营维护过程中极易发生病害,给工程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含膏岩类包括硬石膏岩、石膏岩、水化硬石膏岩、含膏(泥)灰岩、含膏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等。含膏岩中的硬石膏遇水后发生水化反应,体积发生膨胀,强度减小。含膏岩属于可溶岩的一种,在地下水的
随着我国地铁车辆不断地提速,其运行的工作环境也愈加恶劣,这便导致转向架构架开裂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探究构架开裂的原因,本文以某城市地铁车辆为研究对象,从转向架设计初期阶段的疲劳仿真计算角度出发,将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轨道不平顺激励下构架的振动响应及如何精确地评估构架的随机振动疲劳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结构动力学、计算力学等相关力学理论,推导了轨道不平顺激励下,基于虚拟激励算法并通过大质量法直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交通安全相关的辅助导航与智能无人驾驶车辆均需要自动进行路况判别的方法,而构建此类方法的数字道路建模与数据识别模型是其实现的基础,本文将探讨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文章在前半部分提出一种基于山区公路平纵线形的栅格数据建模方法。首先,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得出了适当的平、纵两种道路线形几何特征的参数状态界定阈值分别为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00与坡度值
磨削在工业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科技发展,磨削方式正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在磨削过程中保持磨削量的均匀性能有效提高工件的磨削质量,通过控制磨削工具与工件表面间的磨削接触力矩能达到控制磨削量的目的。本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阻抗控制算法的单自由度电驱柔顺磨削终端执行器,主要内容如下:(1)对比现存不同磨削作业方式间的区别和特点,分析机器人柔顺磨削终端执行器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提出了一种电驱单自
超导电动磁浮列车作为区别于常导磁浮列车和传统轮轨列车的新型轨道交通工具,具有速度高、悬浮间隙大、不需要主动控制等优点,在高速及超高速地面交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超导电动悬浮作为磁浮列车稳定运行的核心系统,由于其动态电磁环境十分复杂,超导电磁铁与地面线圈之间动态相互作用力也极为复杂,长期以来超导磁浮列车动力学仿真总是将超导电动悬浮简化为线性弹簧,从而无法准确模拟超导磁浮车辆的动力学行为。因此,本
涎流冰病害是严寒地区,尤其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一种独有的特殊工程地质现象,在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普遍存在,是这些地区的工程建设中经常遭遇的的地质病害之一。川藏铁路康定到昌都段穿越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非常有利于涎流冰的形成。本文以川藏铁路康定至昌都段规划铁路为研究依托,通过对相关论文与工程资料的整理、川藏交通廊道涎流冰现场调查、涎流冰形成过程模拟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分
车轴作为车辆主要承载结构,其疲劳性能对车辆运行安全影响巨大,车轴疲劳试验是检验车轴疲劳性能的主要方法。变轨距轮对结构复杂,车轴在不同轨距下载荷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对于这种复杂结构的轮对,传统的旋转弯疲劳试验方法难以适用,国内尚未做过变轨距轮对的疲劳试验。我国“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的国家重点专项,又提出了变轨距转向架的研制任务,开展变轨距车轴疲劳试验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首先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车轴
铁路运输作为大众化交通方式,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铁道车辆向高速化和轻量化发展,其在运营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也日益突出。车轮多边形作为典型的服役问题,将通过轮轨接触产生高频激励,加剧转向架的振动,降低车辆部件的疲劳寿命,恶化列车的动力学性能。因此,本文结合仿真与台架试验,分析车轮多边形激励下高速列车转向架构架的振动特性与疲劳损伤,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针对国内某型动车组,通过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