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检测了2014年黄河河南段三个时期、每期25个采样点的水体(水相和悬浮颗粒相)以及表层沉积物共225个样品中16种PAHs的污染水平,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地讨论。黄河河南段水体(水相+悬浮颗粒相)PAHs浓度为33.6 ng L-1~383 ng L-1,表层沉积物中Σ16PAHs平均浓度为275 ng g-1 dw(5.84~4670 ng g-1 dw)。与2005年相比,2014年河南省煤炭消耗比例由87.2%下降到77.7%,清洁能源天然气和水电消耗比例分别由2.20%和1.9%增长到4.50%和5.30%,且发电及供热的能源转化效率由34.2%增长到43.5%,此外黄河流域河南段水质达到III类以上的河段长度所占比例由43.2%上升到59.9%,劣V类水由56.8%降低到29.8%,导致本次研究中PAHs浓度较2005年有了明显的下降。与国内外其它流域相比,黄河河南段表层沉积物PAHs处于较低的污染水平。黄河河南段支流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浓度明显高于干流水体,在伊洛河、沁河(黄河河南段两大支流)汇入黄河后,黄河水体中PAHs浓度明显升高,说明了支流是黄河河南段干流重要的污染源。对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组成结构进行了研究,高环PAHs所占比例高于低环PAHs,在低环PAHs中,萘的浓度水平变化不大,但是其占7种低环PAHs的比例变化较大,在污染程度较低的样品中所占比例高,在污染程度较高的样品中所占比例低,而9种高环PAHs中,每种PAHs所占比例比较平均,且在各样点中无明显变化。黄河水体中悬浮泥沙浓度沿河流流向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水体中PAHs的浓度变化趋势与水体中泥沙浓度一致,说明黄河水体中PAHs浓度受到水体中悬浮泥沙量的影响。黄河河南段下游河段,水体中泥沙是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将原本沉积下来的河床沉积物挟带进入黄河,成为水中悬浮的颗粒物。萘、二氢苊、芴、菲、蒽、荧蒽和芘7种r-PAHs在大多数样点中lgKOC值大于其lgKeq,表现为释放;而其它8种s-PAHs相反,表现为吸附,与PAHs的再悬浮过程一致,且r-PAHs在样品中的含量远大于s-PAHs,证明了黄河河南段水体中的泥沙是刚刚进入水体的。在建立黄河河南段水——沙质量守恒模型中发现黄河中游河段(M1~M8),水体中泥沙表现为沉积,沉积量为42.2 Mt y-1,属于黄河下游河段(M9~M16)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38.4 Mt y-1,引水、沙工程共将5.51 Bm3y-1水和7.88 Mt y-1沙引出黄河河道。将本次研究测得黄河水体PAHs的浓度带入水——沙质量守恒模型,黄河河南段PAHs总进入量为6915 kg y-1,分别为干流流入(入省)3588 kg y-1,支流汇入368 kg y-1,冲刷2959 kg y-1;总去除量为6160 kg y-1,分别为干流流出(出省)3668 kgy-1,引水、沙961 kg y-1,沉积1532 kg y-1,水——气交换、降解等为754 kg y-1,其中沉积、冲刷过程PAHs的输移量与黄河入、出河南省的PAHs量相当。概率密度曲线重叠面积法和累积概率分布曲线安全阈值法均表明,芘的生态风险较高,在两条总概率都为1的概率密度曲线中围成的重叠面积为0.15,10%的水生生物受到威胁的概率为16.6%,安全阈值为0.19(小于1)。其他7种PAHs的生态风险较小,且根据安全阈值的界定可判断为无生态风险。但是8种PAHs的联合生态风险较高,重叠面积为0.41,根据累积概率分布曲线准确计算出10%的水生生物受威胁的概率为50.8%,有一定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