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对境内高等院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为了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新中国于1952年正式开始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影响极为深远,在很短的时间里,晚清以降形成的中国近现代西式高等教育体系被彻底打破,一批批专业性极强的工科学院相继出现,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持;但同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逻辑学等人文学科或被大量撤销,或沦为“二等学科”,招生减少,教师转行,在全社会形成了“重理轻文”的局面。自此,中国教育界与其欧美母体基本绝缘,和当时其他各领域一样,已经成为全面学习苏联的一部分。高校院系设置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高校的人才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深受欧美的影响,在晚清的阴差阳错中艰难起步,经过民国三十多年的惨淡经营,已经具备了可观的规模,完整的体系,成就也是可圈可点。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和外国友好人士功不可没。但是,当旧大学遇到新中国,其办学模式、教育理念、学术观点都已不能适应,有的甚至背道而驰。1952年,在扫清一切阻力后,新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强大的行政力量下,短短一年的时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都进行了调整,通过合并、取消和新设,原有高校的数量、类型、公私性质、地域分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高等院校的集中计划管理,高等教育逐步纳入了新体制,与计划经济相适应。此次院系调整影响深远。一方面国家实现了对高校和知识分子的全方位领导,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人文学科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高校院系调整的背景及过程入手,探索这一事件的原因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