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双关语汉英翻译——以《红楼梦》中双关语翻译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关是利用词的读音及多义来表达两层意思:表面意思和隐含意思。作为传统的修辞格之一,双关这种语言现象,深深植根于语言文化中。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暗示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甚至整个故事结局。汉语双关历史悠久,双关的运用范围广泛。本文通过介绍汉语双关语的定义,特点,分类和修辞功能,使人们对汉语双关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直以来双关语被译者认为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在双关语的翻译中,由于译语和原语之间发音或词义方面的对应空缺,原文中的双关语翻译到译文中时往往会失去双关语的效果,而这正是双关语翻译中的普遍现象。   语言大师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里广泛运用了双关语。这些双关语普遍地用于人名、地名、诗词、谜语、对话和故事情节,含蓄自然,恰到好处,对刻画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熏染小说欢乐气氛起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双关所特有的巨大艺术效果。《红楼梦》中双关语运用的典型性使得它成为一个很好的研究双关语翻译的素材。迄今为止,《红楼梦》现有两个完整英译本:由大卫.霍克斯与闵福德翻译的版本和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   双关语的使用目的是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或讽刺,或幽默,或说服或发人深思。因此,在双关语的翻译过程中,只要能成功译出它所要达到的效果,使译文读者感受与原文读者感受一致,便是成功的翻译,这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不谋而合。因此本文引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双关语的修辞效果为参照,分别比较分析了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成功之处,也指出其中的不足。通过分析比较,本文总结出两人不同的翻译策略,指出不同的原因所在并得出“功能对等”在双关语翻译过程中起的重要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在中国翻译史上,林纾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翻译现象,倍受译介的争论和关注。林译《迦茵小传》诞生于新旧交替时代,富含杂糅现象,深深地刻上了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烙
中国政府兑现入世承诺,逐步开放金融业和银行业以后,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尤其是2007年4月,外资银行实现本地注册以后,便开始享有了和中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历
在全国各大卫视占去了收视率大半壁江山的竞争局面下,地面频道在卫视的“大综艺”强压下面临着越来越逼仄的生存空间。在电视各地面频道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局面下,形势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