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病因与多基因遗传有关,且受多种因素如外伤,感染、药物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影响,其特征是慢性,加重和缓解反复交替发作,使患者身心俱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的有限,在治疗过程中不能正确使用药物,或者滥用药物过度治疗,导致治疗难度增加,甚至.治疗失败,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银屑病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率,同时让患者了解到自我管理疾病的方法,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对银屑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从治疗疗效、复发率、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改变与对照组对比,评价银屑病全程健康教育的效果。试图探索科学有效经济的适合银屑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模式,并拟为在社区推广银屑病及其他慢性皮肤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392例,分为强化管理组(研究组)200例和对照组192例。入组时,全面收集二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患病时间、既往史、家族史等,对患者的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进行评分,并由患者逐一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表(DLQI),建立健康档案。其次,二组患者均采用维生素D3类似物(卡泊三醇)外用治疗方案,监测4周、8周、12周后的皮损改善情况,填写PASI评分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二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另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教育前评估,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对疾病知识的渴望程度、日常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实施为期12个月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使用药物,加强日常皮肤护理,并同时跟踪检测及随访,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后再次让二组患者填写SCL-90、SAS、SDS、DLQI表,并了解患者的皮损有无复发,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二组患者的复发率、心理症状、生活质量是否发生差异性改变,改变量多少。结果对二组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后有效率的比较,治疗4周、8周、12周后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跟踪随访12个月后二组复发率的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前后心理状态测评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较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前有明显改善,且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得分较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前有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课题通过对研究组银屑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使其加深对银屑病相关知识的理解认识,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规范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规避患病风险,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本病的治疗疗效,降低了复发率,延长疾病的缓解期,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通过对患者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干预,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廉价、适用的辅助方法,同时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创建良好的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就医模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