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包覆氧化锌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l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金属纳米结构在入射光的作用下会产生等离子激元振荡,且自由电子的相互碰撞会促进表面电场的增强。另外,氧化锌(ZnO)是一种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将贵金属纳米结构与ZnO材料结合起来,可进一步产生共振耦合效应,拓宽等离子体共振特性的应用领域,是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通过各种性能优化,贵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电场强度仍无法达到实际需求,因此将金属纳米结构局域化,且与半导体材料组成二聚体甚至多聚体结构的设计为等离子体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将核壳结构与二聚体结构结合起来,在所建模型中寻找一种最优的结构并探讨核壳纳米结构之间的耦合效应,对改善材料的等离子体共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波动光学模块建立了不同参数的二聚体和四聚体纳米结构,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划分网格,进而分析了所建模型的多物理场分布,最后讨论了不同结构中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的微观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几种金属(三角形)@金属(圆形)二聚体结构模型,通过研究不同频率下的电场强度分布确定共振频率,在相同共振频率下对比了Ag@Ag、Au@Au、Ag@Au和Au@Ag四种结构中的LSPR效应,结果表明单层二聚体中Ag@Au结构中伴随着更大的电场增强,具有更好的LSPR特性。同时建立了Ag@CuO和Ag@ZnO两种金属@半导体二聚体结构模型,选用了平板@圆形、正三角形@圆形和正四边形@圆形等几种形状模型,研究了不同核壳比对二聚体结构电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Ag@ZnO核壳二聚体结构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场增强效应,为LSPR提供了一种新的组合方式。(2)基于Ag@ZnO二聚体的优化参数,建立了圆形和四边形的Ag单层四聚体和Ag@ZnO四聚体结构,并对几种结构的电场分布以及电场强度的X分量对弧长的依赖关系进行了理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g@ZnO核壳四聚体结构的设计改善了单层结构的不足,它不仅使得电场分布沿轴线呈轴对称分布,同时也增强了电场强度。最后建立了三维球状四聚体,分析了三维四聚体结构所产生的LSPR效应,结果表明三维模型中虽可以呈现出电场的增强情况,但不能表现出共振耦合的过程,通过改变四聚体的单胞结构,可以有效调控多聚体结构的共振峰位和共振强度。(3)建立了不同结构的Ag包覆ZnO模型,对比分析金属壳层与局域化金属纳米粒子包覆ZnO核壳结构产生的等离子激元共振增强效应,并研究了Ag粒子的数量(1个、2个、3个、4个)对不同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ZnO纳米结构的LSPR效应影响,利用软件后处理模块对场强分布及共振强度进行数据处理,调节并逐步优化,进而获得最优折射率,在最优折射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参数优化,将获得的结果与已报道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筛选出最具实用价值的几何参数,总结理论模拟结果,探究贵金属包覆氧化锌纳米结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微观机理。
其他文献
异质双金属复合管以其高性能、低成本、能够适应严苛的服役环境,在石油、海洋、核能、交通和国防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加高,而管材数控绕弯成形技术则是管路系统中重要的构件——弯管的首选加工技术。然而,在管材弯曲过程中,容易出现外弧侧减薄甚至开裂、内弧侧增厚乃至起皱及截面畸变等缺陷,而复合管由于基、覆管材料性能的差异和结合界面的存在,使得其弯曲机理更加复杂,缺陷控制更加困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异质双金属复合管
钢丝绳广泛应用于能源、军工、矿山、交通、石油钻采、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目前,国内的钢丝绳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的拉丝机器完成拉丝作业,拉丝换盘过程完全由人工操作完成,换盘过程繁琐、工人劳动强度大、换盘速度慢,生产效率低下。因此,拉丝设备的自动化改造已经成为钢丝绳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课题针对咸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的生产现状,结合LZ10直进型拉丝机工作环境和工艺要求,在分析拉丝机自动上下盘系统国内
本文选择的Ti-Al-Mo-V-Zr钛合金钻杆是经过锻造、轧制、挤压成型之后的管材,最终成型后的组织为原始组织,其组织类型为片层状。本文目的是通过退火、固溶时效和多重固溶时效的热处理工艺,研究钛合金在此过程中的组织与力学性能变化,同时找到具有最佳强韧性匹配的热处理工艺,提高钛合金钻杆在苛刻油气井环境中的服役水平。最终对Ti-Al-Mo-V-Zr钛合金钻杆进行实物性能评价。(1)β相变点之上的单重炉
作为一种非常规资源,油页岩开发前景广阔,其原位热解开发技术具有热效率高、污染小的特点,是未来油页岩大规模开发的方向。本文在室内实验基础上,通过对比现有的油页岩注热介质原位热解开采技术的优缺点,研究了注空气原位热解开采油页岩技术的可行性及演化机理。通过热重及DSC实验,将油页岩的热解阶段划分为蒸发、有机质热解和无机矿物热分解三个阶段,分析了升温速率及气体环境对油页岩热解反应的影响,计算了动力学及热解
金属波纹管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和石化等领域,是管路连接系统、密封系统和减震系统重要的零件之一。高温合金矩形波纹管具有明显的周向外形轮廓变化(圆弧、圆角、直线段),其成形时的变形特征与传统圆形金属波纹管存在较大差异,且镍基高温合金室温下强度高、加工硬化显著,传统液压胀形工艺难以满足高温合金矩形波纹管高性能精确成形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将脉冲电流引入高温合金矩形波纹管液压胀形过程中,以改善材料
PCNN作为一种现代神经网络方法,在图像处理中,能够对图像中灰度相似、空间相似的像素进行分组,这一特性非常适用于图像边缘检测定位。PCNN用于图像边缘检测时,检测效果取决于模型中各种参数的设置,包括时间衰减系数、链接强度系数、阈值放大系数等参数的选择。现阶段,PCNN模型参数主要通过经验设置,没有充分利用图像本身的特征信息,在图像处理中不具有普遍性。本文通过分析PCNN模型的参数功能和图像边缘亚像
池沟矿区位于陕西省山阳县以西约25km处,面积约为14km2,属于柞-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该区的地质背景以及成矿条件研究较为丰富。90年代以来,多家单位相继在池沟地区开展工作,但只是发现一些矿化点,没有发现较大规模工业矿床,寻找大型铜矿依然未突破。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矿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分析等方面,对于地球物理找矿勘查方面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重、磁、电法资料以及化探、成矿地质、钻孔等资料,综合反演解译了区内隐伏岩浆岩体分布范围、空间赋存特征及区内断裂构
黄骅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东部,地理范围在116°~120°E,36.4°~39.7°N之间,总面积约为8.93×104km2。勘探实践及前人研究成果表明,黄骅地区构造复杂且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华北地区地质构造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黄骅地区经过50余年的勘探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油气地质及构造研究资料。虽然黄骅地区有较多的相关研究成果,但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地球物理及地质工作程度高低不一,坳
边缘检测技术是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中的基本问题。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边缘检测算法已经成为图像处理中的研究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强边缘图像上的边缘检测算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弱边缘图像上,还存在着某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文以改进HED网络为基础,对地震图像边缘检测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本文涉及到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深入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HED网络边缘检
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功能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等领域。然而,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工程应用中仍未达到预期的性能要求。相关研究证实,通过改善复合材料中石墨烯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调节石墨烯的位向与排布方式是优化复合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阐明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设计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的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