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贫困地区2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2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贫困县(平果县、融水县、天等县、巴马县)各随机抽取2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各663人。通过体格测量及问卷调查获得调查对象的以下信息:一般情况、生长发育状况、膳食营养状况、家长喂养行为及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儿童贫血、消瘦、低体重、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少数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率高达78.61%,其中贫血患病率为25.90%,消瘦率为33.58%,低体重率为9.94%,肥胖率为9.04%。少数民族贫困地区2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儿童性别为男性(OR=1.61)、早产(OR=2.61)为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0.61)、孩子出生后吃的第一口食物为母乳(OR=0.57)或者其它奶类(OR=0.57)、孩子在接受调查时未断奶(OR=0.45)为儿童贫血的保护因素。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OR=2.04)、孩子在接受调查时已断奶(OR=1.81)为儿童消瘦的危险因素,儿童性别为女性为儿童消瘦的保护因素。低出生体重(OR=4.55)、父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OR=2.58)、全家人口数≥4(OR=2.36)、最近一年经常吃大豆类食物(OR=2.38)、孩子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6个月(OR=2.01)为2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的危险因素,最近一年经常吃水果(OR=0.35)为2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的保护因素。父母都没外出打工(OR=0.38)或者只有父亲外出打工(OR=0.44)、孩子在接受调查时未断奶(OR=0.17)为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少数民族贫困农村地区2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应采取适当的营养改善措施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