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可谓是中国政府的主流媒体,而春节联欢晚会又可以说是一年一度最具影响力,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由中央电视台打造至今,中国国民在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夜当天都会准时观看这场大型的综艺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也因此成为国人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同时也奠定了除夕夜当天的收视霸主地位。每年的春节晚会播出后不久,还会形成一种“春晚效应”,春晚流行语,春晚明星,春晚评选等等,可以说春晚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盛宴。春晚是中国适应当时社会变革的一种文化复兴,与春晚同时代出现的农民工也是改革开放的伴生物。农民工是改革开放时期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越来越关注这一个特殊群体。官方媒介对农民工群体形象的构建势必会影响国人对农民工形象的定位。可以说农民工群体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道路上是功不可没的,因而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以及丞待解决的农民工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那么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这样一个特殊的媒介中会如何呈现农民工形象呢?当特殊媒介事件遭遇特殊群体,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权激烈碰撞,官方媒介又是如何展现的呢?本文拟从传媒批判视野出发,在全面把握媒介文化的基础之上,把春晚中对农民工形象的叙事放在媒介文化研究的层面上,以29年春晚节目中有关农民工形象的再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本文分析的方法,结合具体数据指标,集中以研究农民工形象为主题,展开系统的研究。对于理解电视媒介和春晚在媒介传播中起到一定积极引导作用。研究发现,国家标志性综艺节目对农民工群体的建构中,意识形态起到绝对优势的作用。29年里,春晚中再现的农民工形象也经历了由歧视到理性正视,由同情到赞扬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