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以来,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中央政府首次要求严把土地和信贷两道闸门。土地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起,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按照一般的理论和实践,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不在其中。但实践证明,土地调控确实发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尤其是2007年、2008年的实践证明可以看出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由一直以来的偏快向过热转化的势头已明显有所缓解。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对建设用地供给的调节来实现其机能的,但对于建设用地供给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仍缺乏理论依据。在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建设用地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调控效果的一个关键。本文以江西省为例,研究建设用地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协调二者关系的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对建设用地供给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背景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构建建设用地供给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框架,寻找两者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三部门模型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建设用地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然后构建江西省1996-2005年的建设用地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计量模型,并对二者长期静态关系、阶段性动态关系、因果关系及相互作用效果的差异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建设用地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长期边际贡献为每增加1公顷的建设用地将带来0.0291亿元GDP的增长。(2)建设用地供给的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有影响,且建设用地供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建设用地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4)建设用地供给与经济发展二者的相互作用效果并不是等同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冲击对建设用地供给的数量变化产生显著影响,但建设用地供给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却并不显著。且经济发展对来自其自身的影响比来自建设用地供给的影响更大。最后文章就如何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