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基复合材料表面涂层激光清洗应用技术研究

来源 :南昌航空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航空工业中飞行器部件及结构的制造,到医疗界的假肢修复,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机械性能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光纤激光清洗器对树脂基复合材料表面涂层进行清洗研究。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研究了激光清洗参数对碳纤维、单层环氧树脂涂层、双层聚氨酯-环氧树脂涂层的清洗作用;研究了表面温度、表面粗糙度、清洗次数、清洗次序等因素对树脂涂层去除的影响;借助SEM、XPS、XRD等技术分析了涂层清洗后的表面形貌结构及成分等。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颗粒可以通过光纤激光清洗器去除干净。对比于400℃高温热处理一小时的碳纤维表面形貌,激光处理后的碳纤维表面更光亮、残留颗粒物质更少。激光清洗碳纤维表面时,清洗间距、清洗频率、清洗速度、清洗功率等因素综合影响清洗效果。在树脂涂层清洗过程中,利用CO2激光器仅可以去除部分涂层。在利用光纤清洗器时研究发现控制激光清洗参数可以使涂层逐次、逐层消融去除,但涂层的去除厚度会随着清洗参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较薄的单层环氧树脂涂层而言,涂层成分、结构比较接近,在合适的激光参数条件下,涂层的去除厚度和激光能量密度间呈一定的线性相关。在单层环氧树脂涂层去除的过程中,由于分子间作用力改变,5℃时涂层去除厚度达到最大值。在100μm的双层聚氨酯-环氧树脂涂层清洗研究中,发现激光清洗可以去除涂层并得到洁净碳纤维表面。涂层原始表面粗糙度较小,光吸收率低,激光处理后后涂层表面粗糙度会增大,光吸收率变大。当采用两种不同清洗参数叠加清洗时,虽然激光总能量相同,但清洗次序的不同也会造成清洗效果出现明显差异。采用高能量+低能量的顺序清洗会造成第一次的高能量不能很好被涂层吸收;而采用低能量+高能量的顺序清洗有助于第二次的高能量被粗化的涂层表面充分吸收。在同一中或低能量密度参数的清洗过程中,随着清洗的进行,涂层表面粗糙度在减小,同时随着树脂清洗厚度的增加,同一参数再次清洗时,涂层去除厚度在逐渐减小。研究发现,100μm双层聚氨酯-环氧树脂涂层比30μm单层环氧树脂涂层更易去除,且双层聚氨酯-环氧树脂涂层去除后碳纤维表面较完好,涂层去除较干净。虽然双层聚氨酯-环氧树脂涂层在未清洗的表面和清洗了68μm处的涂层元素变化不大,但各个元素的结合方式已经发生改变。
其他文献
Co2Z平面型铁氧体具有高的居里温度、高的品质因数、高的起始磁导率和共振频率,因此在超高频频段(UHF,Ultra-High Frequency)有一定的应用潜力,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微波器件、电磁
示波器,被称作是工程师的眼睛,能够帮助通信领域的工作者直观快速地了解被测信号的质量情况。近年来,随着高速串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师对信号测量仪器示波器的要求也越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国家形象越来越成为不同国家对外交流时的重要名片。建构积极健康的国家形象不仅展现中国作为大国的文化自信,也是实现中西文明互鉴的坚实基础。对于如何建构国家形象,我国目前有许多理论讨论与实践成果。在多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电影等多媒体作为交流媒介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需要自我视角的阐释,也需要通过他者视角去对比反思形象建构的认知与接受。电影《龙种》根据赛珍
随着智能变电站实际的建设、验收、运行、维护,从中发现目前智能变电站中一、二次设备监测信息关联度不高,运行、维护、试验人员不能直观了解设备健康状态,以至于局部的缺陷
钻爆法是隧道目前最常用的开挖方法,因而会导致爆破振动对隧道周围围岩以及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云南小龙高速马鞍山隧道工程为背景,研究小净距偏压隧道后行洞爆破施工对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在电子学和光子学方面潜在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毫米波/太赫兹(THz)频段下,硅基工艺中的SPPs波导展现出低损耗的性能。通过在金属带上
刷式密封自提出以来,由于其优异的密封性能,已经成为减小发动机内流损失,显著提高发动机性能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密封技术而言,泄漏特性一直是其研究重点所在,但随着刷式密
功能梯度材料能克服材料结合部位的性能不匹配问题,使其成分含量、组织结构呈有规律变化。功能梯度材料制备技术是梯度材料研究的重要环节,其中常用方法包括:粉末冶金法、自
背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aopancreatography,ERCP)自1968年由Mc Cune首次报道以来[1],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高级消化
在地震中作为生命线工程之一的桥梁发生了破坏及倒塌,将阻断救援通道,不能及时对灾区进行救援工作,加剧了次生灾害。而减隔震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提供了一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