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中国古代诗学语言观和20世纪西方语言论诗学的理论背景下,从语言与人的存在的本质关联中分析了20世纪中国诗歌语言观念的演变历程,认为20世纪中国诗歌语言形态上由文言到白话的转变及其之后在白话系统内的不断调整,在深层次上表现为语言观念的演变——个人话语和大众话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紧张对峙和频繁更迭。由于对语言本身的看法、读者预设的差异及诗人对自我身份的不同确认,表现了对语言的本体论和工具论倾向。这一状况造成了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的不稳定性,也反映了中国人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即在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选择中的徬徨和犹豫。20世纪中国诗歌语言观念的演变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坚持诗歌的文化批判立场,又要保持其作为艺术的独立性,就是要在语言的自我指涉和外在指涉之间找到一种能使诗成为艺术的平衡点,使诗能通过展现其自身(语言)的意义,同时又超越其语言自身的意义进入到新的意义的生产语境,进而参与到对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建构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