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microRNA作为儿童肾病综合征新型生物标志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chen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儿童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年发病率为1.15~16.9/100,000,目前有关该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资料国内报道十分有限。NS尚无特异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组织活检是NS诊断和病理分型的“金标准”,但组织活检具有创伤性,且不适用于肾脏状况连续监测。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可通过与其靶基因信使RNA的3’端非翻译区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表达。研究显示mi RNA与肾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体液中mi RNA在NS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目前NS患儿尿液mi RNA的研究极少,尚缺乏关于NS患儿尿液mi RNA表达谱全面、系统地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对655例原发性NS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揭示其发病特征、规律及影响因素;其次,针对NS患儿尿液mi RNA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通过收集126例NS患儿及126例健康对照儿童尿液标本,运用高通量、高灵敏度的BGISEQ UMI Small RNA测序技术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验证技术,全面分析NS患儿及对照尿液小分子RNA表达谱及变化特征,筛选和鉴定NS患儿尿液中显著、稳定变化的一组尿液mi RNA,探讨其与NS相关性,评估其作为NS非侵入性新型生物标志物潜能,并针对NS患儿特定变化的尿液mi RNA,预测其下游靶基因及参与的信号通路,初步揭示特定变化mi RNA参与NS发生发展的潜在分子机制。一、儿童肾病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2017.03~2019.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住院的655名原发性NS患儿初次发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家族史、发病诱因、实验室指标及病理资料,并对其特征作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NS患儿以男性发病为主,男女比例为3.04: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5岁段,中位发病年龄为4岁;组织病理学以微小病变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最多,其次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olmerulonephritis,Ms PGN)、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olmerulosclerosis,FSGS)、Ig 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 A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itis,MN),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患儿以MCD居多、女性患儿FSGS居多,发病年龄最小的为MCD、最大的为MN;NS在冬季发病率较高,诱因以呼吸道感染多见,3.82%的患儿具有阳性家族史。对实验室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发现NS患儿多个指标异常,主要包括血脂升高、低白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免疫异常、贫血等;进一步以性别和年龄分组,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患儿多个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不明,考虑可能和发病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二、尿液micro RNA作为儿童肾病综合征新型生物标志研究本研究选取了2017.03~2019.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科收治并行入院治疗的NS患儿治疗前晨尿样本126例,患儿均≤14岁,排除乙肝相关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NS及先天性NS。选取126例同期在南京市儿童医院行健康查体且各项指标完全正常的儿童尿液标本作为健康对照。首先,运用BGISEQ UMI Small RNA测序技术,对30例NS患儿及30例对照分别组成的混合尿液样本小分子RNA表达谱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发现NS患儿尿液小分子RNA谱与健康对照具有明显差异,多种mi RNA和pi RNA在NS患儿尿液中表达异常,其中NS患儿尿液中6种mi RNA显著升高,137种mi RNA显著降低,5种pi RNA显著升高,46种pi RNA显著降低,具备作为NS患儿辅助诊断新型生物标志物潜能;随后,通过分析测序结果和文献调研,选定了包括mi R-25-3p,let-7c-5p,let-7a-5p,let-7i-5p,mi R-126-3p,mi R-30a-5p,mi R-196a-5p和mi R-196b-5p等8个候选mi RNA,运用RT-q PCR技术在96例NS患儿和96例健康对照中组成的训练集(Training set,24例NS患儿和24例对照)和验证集(Validation set,72例NS患儿和72例对照)中,在单样本水平对初选的8个mi RNA进行筛选和验证,并对特定变化mi RNA临床价值和下游靶基因及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5种mi RNA包括let-7c-5p,let-7i-5p,mi R-126-3p,mi R-30a-5p和mi R-196a-5p在NS患儿尿液中显著、稳定升高(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5种mi RNA对Training set样本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0.712~0.938之间,对Validation set样本诊断的AUC在0.771~0.935之间,对全部样本诊断的AUC在0.753~0.930之间,其中let-7i-5p和mi R-30a-5p诊断价值较高。危险评分(Risk score)分析5种mi RNA组合对于NS患儿诊断价值显示,5种mi RNA组合对于Training set、Validation set和全部样本NS患儿诊断的AUC分别为0.946(95%CI=0.890~1.000)、0.966(95%CI=0.942~0.991)和0.953(95%CI=0.926~0.981),其诊断效果均优于单一尿液mi RNA;当Risk score的cut off值为11.09时,5种mi RNA组合对于NS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5%和94.8%。逻辑回归分析显示,5种变化mi RNA的比值比(OR)均大于1,在1.116~2.062之间(P均<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et-7c-5p,let-7i-5p,mi R-30a-5p和mi R-196a-5p及Risk score与总蛋白和白蛋白呈显著性负相关,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呈显著性正相关;let-7c-5p,mi R-30a-5p和mi R-196a-5p与尿酸和肌酐呈显著性正相关;let-7i-5p和mi R-30a-5p与24 h尿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mi RNA靶基因生信分析结果发现,NS患儿尿液差异表达mi RNA与上皮-间质转化、内皮细胞增殖、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细胞周期、肾脏发育和肾上皮形成等与N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过程等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揭示了NS患儿发病特征、规律及影响因素;成功筛选5种尿液mi RNA具备作为NS患儿辅助诊断新型生物标志物潜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5种mi RNA与N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相关结果可为NS患儿流行病学、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发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模型广泛应用在影视动画、3D游戏、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带给人们更逼真的效果与更友好的交互。可是,随着三维模型复杂度的不断增加,这样不仅会占用更大的存储空间,也会耗费更多的计算资源。尤其是在实时渲染领域,为了保证能够和用户友好交互,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绘制,这就要求在实际应用中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三维模型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要能够提高三维模型的绘制效率。因此,
在强子物理学中,夸克势模型在描述强子谱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然而,2003年Belle实验组在B介子强衰变中发现了奇特强子态X(3872),随之更多的新的高激发态强子被研究者发现,但它们的质量及性质违背了夸克势模型的预言。其中对于X(3872)的内部组分结构究竟是传统的粲偶素,还是分子态,或是两种成分的混合,存在着争议。相关研究认为,X(3872)→χcJπ0的衰变分支比对区分其内部结构有重要意
USB接口因其稳定的传输性能和方便的即插即用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系统中。但是其传输距离较短,使其在工控、安防、医疗等场合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设计了一种应用于USB延长控制芯片中的接口电路方案,应用常见的普通五类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可以将USB信号传输距离延长至100米以上,突破了USB传输距离小于5米的局限性。本文首先分析了高速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涉及到的技术难点,分析了高速信号传输过程中失
背景: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是由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脉闭阻,心之阴阳气血失调的病证,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冠心病的发生危险因素有:性别与年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在55-65岁前死于心脏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不爱锻炼,吸烟,痛风等。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民的生活方
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东南亚地区常见的头颈部肿瘤,目前诊断NPC的标准技术是白光显像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引导下活检的组织学分析。近年来,光学增强内镜用来对鼻咽癌进行分析逐渐增多。本研究旨在探讨光学增强内镜(Optical Enhanced endoscopy,0E)1模式(窄带成像)和0E2模式(强光成像)对
大量研究表明适当进行身体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多种慢性疾病、促进身体代谢和生长发育。然而高强度的工作学习压力使得人们往往无暇顾及自己的运动量,看不到明确量化的运动又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运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全天候实时记录识别人体动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能够利用随时随地产生的无标注数据的无监督学习算法与能够随时随地记录人体运动数据的可穿戴式传感器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在这一领域有着广阔的应
强子的电磁形状因子是强子物理中非常重要的非微扰物理量,它反映了强子的内部结构,所以精确测量强子电磁形状因子几十年来一直是非常热门的课题。实验上,可以通过测量ep散射,e+e→pp,eπ弹性散射和e+e→π+π-等过程的截面来抽取质子和π介子的电磁形状因子。2000年JLab的实验表明采用Rosenbluth方法和极化转移法给出的质子电磁形状因子比值有不可忽略的差异,2003年Blunden等人的研
目的综合评价合并角膜散光的长眼轴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中远期旋转稳定性和主客观视觉质量。为临床上长眼轴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IOL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至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患者,术前规则角膜散光≥0.75D,共55例69眼,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逐步应用,移动用户和移动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大规模分布式移动网络作为5G中的关键网络架构,具有更高的宏分集增益和更小的传输距离。其中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DAS)通过部署更多的远端天线单元(RRU),增加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SE)。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在带来系统性能提升的同时,还会产生很大的回程消耗和干扰管理问题。本文为了让系统性能便于分析,
图形用户界面随着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在各个产业界以及人们的生活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帮助人们提升工作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和评价也随之不断被重视。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评价要素包括颜色、内容、结构以及布局等,其中元素的布局在设计评价中作用尤为重要。同时,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界面设计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潜在的应用方法。因此在本研究中,以界面布局评价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