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必松(1996)指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论文属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教材专题研究,旨在总结西班牙本土教材《汉语》第一册(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汉语1》)编写中汉字编排情况的经验与不足,为汉字教学提供教学建议。汉字学三平面理论是李运富教授提出的有别于传统“形音义”三要素的汉字学重要理论,他排除语言层面的字音和字义,将汉字的研究还原到文字层面,从形体、结构和职用三个平面对汉字进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国别化教材研究已经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界的研究重点,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对论文的指导理论——“汉字学三平面理论”——从形体、结构、职用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对课题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的完全统计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第二章介绍了《汉语》的概况,摸清《汉语1》汉字结构及构件的底数,是科学编撰汉语国别化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前提;对《汉语》词语表进行文字录入;运用在线统计网站统计出《汉语1》汉字种类以及字频;基于Matlab平台编写程序,对比“一纲两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汉语1》用字的汉字分级、常用度以及规范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汉语1》具有用字总量偏少、用字字频偏低的特点。第三章根据李运富教授提出的“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和《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一文,从形体研究《汉语1》用字。论文统计了《汉语1》用字的笔画和部件数量,发现《汉语1》存在用字整体难度偏低、编排的难易顺序不够科学的不足;论文对《汉语1》用字部件进行拆分,在此基础上按不同种类部件对用字进行归类,提出针对不同类型部件的教学建议。第四章是从结构研究《汉语1》用字。论文统计了《汉语1》的现代汉字构形模式分类,发现《汉语1》用字的理据性都不高,提出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会意字和形声字的理据性进行教学,可以通过理据重构降低记号字的教学难度。第五章是从职用研究《汉语1》用字。论文对单字在词语表中的构词进行统计并以表格形式列出,考察了23个高频用字在教材中的职用,发现《汉语1》用字的义项使用不够丰富,构词数也很少,提出教学中可以以核心字为基础,运用思维导图组建词汇网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汉语构词法,减少汉字学习过程中的机械记忆。第六章根据《汉语1》编写中汉字编排情况的经验与不足,提出教材编写的改进建议,针对《汉语1》用字形体和构形理据设计教学方案,针对《汉语1》用字职用设计职用教学思维导图。论文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创新。将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应用到国际汉语汉字教学中,在关注汉字形体的同时,也关注汉字构形和职用,并据研究发现提出相关教学建议。(2)研究方法创新。将基于Matlab平台的完全统计法应用到《汉语1》用字材料的处理中,提高《汉语1》用字计量描写的准确性。(3)研究对象创新。对西班牙本土汉语教材《汉语1》的用字进行全面描写和统计,总结西班牙本土教材《汉语1》编写中汉字编排情况的经验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