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及其包覆颗粒的冷喷涂沉积特性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_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喷涂技术由于其众多优点,在材料表面改性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冷喷涂是利用低温高压载气将喷涂颗粒加速至临界速度以上后撞击基板,依靠喷涂颗粒和基板材料本身的塑形变形能力产生结合后沉积形成涂层的技术,喷涂过程中颗粒一直保持固态。与热喷涂工艺不同,冷喷涂过程中,喷涂颗粒一直保持较低温度,高温氧化、相变、分解等不良影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避免,从而能够保留材料原始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比如氧化敏感材料在缩放喷管里被载气加速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材料发生氧化,从而使得冷喷涂在制备纯净无氧化涂层领域中比热喷涂具有更大优势。这些特性使得冷喷涂技术在很多工程领域有广泛应用的前景。然而,考虑到冷喷涂过程的超音速特点,颗粒沉积及其与基板的结合机理较为复杂;由于碰撞过程持续时间极短,难以观察到整个变形过程。因此,数值方法对冷喷涂沉积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提供了精确的应力、应变、温度分布和变形区域的细节,这是很难通过实验测量的。鉴于镍基涂层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涂层材料,论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系统地研究了镍及其包覆颗粒在不锈钢基板上的碰撞过程及沉积机理,以期获得冷喷涂技术制备镍基涂层的关键影响参数和颗粒沉积特性,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本文首先采用低压冷喷涂设备在不锈钢基板上制备了镍涂层,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对涂层形貌进行表征,为后续数值计算结果作验证和分析。最后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选取合适的材料模型,建立Cu颗粒与20steel基板碰撞过程的物理模型,分析了铜颗粒在不同速度下的温度分布等沉积特性,与文献实验结果比较;验证计算方法和过程的准确性。采用有限元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欧拉模型,研究了镍颗粒初始速度、喷涂角度、颗粒和基板预热温度对冷喷涂镍颗粒与20steel基板的碰撞过程及其沉积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镍颗粒初始速度可促进颗粒和基板塑形变形,分析最大稳定塑形应变随入射速度的变化规律得到镍颗粒能够成功沉积在20steel基板上的临界速度约为480m/s;当颗粒以非垂直角度撞击基板时,高应变区和高温区集中于一侧,降低了颗粒与基板的结合强度;而颗粒和基板预热均能促进其热软化效应,对颗粒在基板上的有效沉积有利;多颗粒计算结果显示增大颗粒初始速度有益于增强涂层中沉积颗粒间的机械咬合。进一步研究了预包覆金属铝和铜涂层的镍颗粒在20steel基板上变形行为及沉积机理。结果表明预包覆金属铝涂层的镍颗粒与基板发生碰撞时,首先产生塑性变形的是铝包覆层,镍颗粒形变轻微,铝包覆层与基板接触界面两侧变形最为剧烈;铝包覆膜被颗粒和基板剧烈挤压发生断裂并进一步形成金属射流。多颗粒计算结果显示铝包覆层产生剧烈塑形变形而形成明显的射流,填充于涂层中镍颗粒之间的间隙;且增大颗粒初始速度也有利于增强涂层的结合。而预包覆铜金属层的镍颗粒在入射速度为400 m/s时,颗粒与基板接触边缘也发生金属射流,射流结构由包覆材料以及基板材料组成;当颗粒入射速度提高为400~500m/s时,铜包覆层尚完整,而当入射速度增加到600m/s时,铜包覆层在镍颗粒变形挤压作用下与接触基板界面处发生断裂。包覆层的加入有利于镍颗粒的冷喷涂沉积。
其他文献
可再生能源受环境限制,大多具有天然的随机性和间歇性,难以单独作为持续稳定的电源为系统供电,而储能系统的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传统的储能系统通常由单一类型的储能设备构成,如铅酸蓄电池等。然而,现有的储能设备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特性上具有原理上的矛盾性,难以兼顾,为此,相关学者提出了一种由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共同组成的混合储能系统,旨在实现不同类型装置的优势互补。本文针对这一类混合储能系统在应用
冷弯薄壁型钢―钢板剪力墙是一种新型高性能墙体结构,此类墙体利用冷弯型钢边柱与内嵌薄钢板共同作用来增强墙体的抗剪性能,拥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这种新型钢板剪力墙的研究成果尚不成熟,其受力性能与抗剪理论方法亟待更加完善性的分析和探讨。本文基于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对冷弯薄壁型钢―钢板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剪力墙的滞回性能、破坏特征以及刚度退化,研究了纵横向加劲肋、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的常用技术之一,它旨在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小簇且保证簇内对象的相似度尽可能高于簇间对象的相似度。聚类分析不仅可以作为探索数据集内部结构特征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其他数据挖掘技术(如分类、特征提取和属性子集选择等)的预处理步骤。聚类分析已经在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聚类分析的相关理论和算法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研究分支。其中,基于
随着工程结构向轻量化、大型化、复杂化方向的发展,动力荷载对此类结构的安全状况影响越来越重要,因动力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并且常伴有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为有效保护结构安全,近年来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与普及。其通过在结构上安装传感器等设备进行结构状况的实时监测,从而实现结构健康状况的实时评估,进而实现对监控结构的振动控制、安全预警等工作,最终保证结构安全。在健康监测中,对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
岩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径流息息相关,径流的影响将在灰岩内部产生大量溶隙(管道),这些溶隙的形成将会极大影响岩溶地区的稳定性。三峡库岸地区由于长江径流的影响,地表及地下水系发达,从而形成复杂的岩溶溶隙网络,因此更易发生岩溶地质灾害。因此,为深入了解灰岩岩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溶隙对灰岩的损伤弱化机理。由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干湿循环下节理岩体宏细观损伤劣化机制及本构模型研
离心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集成度高、成本低廉、操作性强的微流体平台,近年来逐渐成为分析化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广泛用于临床诊断、生化反应、食品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但是,由于离心操作中流体的单向流动特性(由转动轴心向外周运动)和芯片整体运动的性质,传统流动控制方式,如外加泵、阀结构和集成的微阀装置等都很难应用到离心微流控芯片的流控操作中,这也限制了离心微流控芯片上流动控制的灵活性及其广泛应
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AD)反应器起泡是影响其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问题之一,揭示AD起泡机理对保障AD反应器的高效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理论价值。鉴于此,本研究以实验室规模的餐厨垃圾AD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引入实际沼气厂中常见的负荷波动、氨抑制和高油脂等三种扰动因素,开展泡沫诱导实验。观察起泡前后反应器性能、表面张力、粘度和EPS等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形貌、群落结构等生化
随着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向深部延伸开采成了必然选择。然而,进入深部开采以后,深部工程灾害频频发生。其中,煤与瓦斯突出是深部工程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它的发生机理难以掌握,预测和控制的难度较大,而且突出的“阀值”始终无法量化。煤体能量演化以及瓦斯运移规律对突出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利用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MTS拉压弯扭实验设备”和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THM-2型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试
第三场所对于社区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对于老旧小区内第三场所的建设既是机遇亦是挑战,而由于第三场所对于山地老旧小区的重要性与独特意义,让山地老旧小区语境下的第三场所研究更具有价值。本研究以山地老旧小区第三场所为研究对象,聚焦3个问题:第一,第三场所如何识别?第二,山地老旧小区第三场所现状如何?第三,有哪些优化山地老旧小区第三场所的设计建议?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思路为:第
作为常用的交直流功率变换拓扑之一,单相PWM整流器因具有高正弦度的输入电流及网侧单位功率因数成为了当今电源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输入输出瞬时功率的不平衡,单相PWM整流器的输出电压中包含固有的二倍工频纹波,该纹波电压通过反馈进入控制环路,引发参考电流和输入电流的畸变,传统通过降低电压外环带宽以抑制电流畸变的方式会同步降低变换器的动态性能。针对此问题,本文从控制层面出发,探索解决单相PWM整流器因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