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村镇防灾减灾策略探析与研究——以地震灾害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灾害频发,各种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等的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由于经济、教育、医疗以及防灾设施方面的落后性,灾害的发生会使村镇遭受更加严重的损失。村镇是我国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其抵御灾害的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防灾的整体水平。在各种灾害中,地震是对我国威胁最严重的灾害,村镇地震发生频率较大,但由于各方面的落后性,村镇往往遭受重大损失。由于我国平原地区面积较大,村镇数目较多,遭受地震的几率较大,且平原村镇具有多数村镇的普遍共性,因此为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深度,本文以提高村镇抵御灾害的能力、实现村镇防灾减灾为研究目的,重点研究平原村镇地震的防灾减灾策略。   首先对现代平原村镇的几种常见灾害进行简要分析,得出防灾减灾的一些技术性或指导性的策略;其次,由于村镇受地震威胁最严重,因此以地震灾害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村镇地震的发生环境及其防治策略,同时对影响村镇地震灾害损失的要素进行列举,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对上述要素进行比较,确定了各要素对村镇地震灾害损失影响的严重程度及次序,指导村镇有的放矢地投入防灾减灾措施,避免资源浪费和防灾的盲目性。第三,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平原地区村镇地震进行研究。宏观主要对多个村镇区域以及单体村镇从规划层面分析其防灾减灾策略,并通过时间、空间以及灾种上防灾减灾的综合,建立完备的村镇防灾减灾体系。微观主要对村镇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得出适合村镇的各项防震减灾策略。最后对村镇防震减灾方面的技术性措施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防震减灾中较常用的几种先进技术手段,并列举分析了村镇可采取的适宜性的防震减灾技术。   村镇防灾减灾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防灾的实现可避免村镇防灾减灾资源的重复投入与浪费,降低防灾成本。采用适宜的防灾技术,使防灾减灾措施能够在村镇得以实现是解决村镇防灾减灾问题的关键,也是本文的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逐渐从工业时代的“生产城市”向现代的“消费城市”转化,如何解决城市中残留的旧工业建筑成为了城市转型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寻求探讨解决城市旧工业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经历着演变更替,传统的农村住宅模式越发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这种无法适应逐渐导致了传统农宅价值认知的边缘化,以至传统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蓬勃了数十载之后,轰轰烈烈的乡建运动席卷而来。但目前中国大量的乡村规划设计,一方面过于注重“面子工程”而背离了乡村建设的本质;另一方面脱
城际轨道交通的大力建设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进入了又一新的阶段,目前,城际铁路网已覆盖了我国主要的大城市群,使地区间的距离迅速拉近,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中小型城
本文以东台市勘探建设大厦为例探讨了办公建筑中光环境设计的问题。光的特性有很多,例如光的宜人性、引导性、表现力等,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光对于人对于建筑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土地使用制度、建设方式、投资渠道、房地产开发管理方式等发生了新变化、新情况,国内的城市规划界开始研究探索一种技术规定与管理实施相结合
旧建筑改造的观念在全球范围内为人熟知,对改造方式的研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尝试。旧建筑表现出的文化性及其代表的情感被无限放大,同时也丧失了本体的表现力成为既定文化的附
城市空间是城市物质、精神与社会生活的载体,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区域空间也出现了空间形态杂乱无序、历史文化丢失以及社会关系紊乱等新的问题。本文以商业综合体
学位
在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建筑界,高技派建筑以其对技术的独特应用和表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作品。   本文以高技派建筑的结构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