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以郑州市区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其消耗的资源占据了社会的重要份额。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占据着重要一环。但近年来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缺少在实际规划中贯彻的理念。如果通过某些研究方法促使规划者能够预知城市发展的趋势,将有助于规划者制定最优的规划方案,对城市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会影响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层面,掌握城市用地变化的空间规律、驱动机制及未来发展动向等方面,将成为城市可持续管理和城市生态安全等研究领域的关键。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建设用地变化迅速,因此,模拟郑州市发展趋势并预测其碳排放状况,对郑州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即通过构建模型模拟郑州市建设用地扩展趋势,并对其碳排放进程展开核算和预测。以1995-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本研究将多智能体、元胞自动机、环境限制模块和土地利用变化随机模块组合,构建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模型(MCUC),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规律。1995-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建设用地在过去14年呈高速扩张状态,扩展方向向东部和南部集中。MCUC模型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各元胞到公路、铁路、市中心、镇中心的距离及邻域开发率的关系,其结果与政府智能体、环境限制模块、随机模块共同作用,能够获取建设用地的扩展概率关系式。将该关系式应用于郑州市区对 MCU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模拟和预测了郑州市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并基于 MCUC模型和灰色预测(GM)模型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和预测,深入研究了建设用地扩展的碳排放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论包括:⑴采用ERDAS IMAGINE8.6和ArcGIS对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译,分析了1995年、2002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综合多智能体、元胞自动机和GIS技术构建MCUC模型,以郑州市区为研究区对MCUC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过程中将郑州市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图、空间变量、邻域开发率、规划数据、地势、河流滩涂等数据进行预处理,分别输入 MCUC模型的元胞自动机模块、多智能体模块和环境限制模块,结合随机因子模块,获得了郑州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演变概率模式,并利用2002年和2009年的一系列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⑵将2009年数据输入MCUC模型获得了2016年建设用地的扩展规律。结果显示,郑州市区非受限区域的建设用地将高速扩展,并且扩展速度以郑东新区最高;扩展方式与城市规划的规划方向相同,呈现向东部推进的态势,这与郑汴一体化的整体规划和目前的发展现状一致。⑶采用MCUC模型对郑州市区建设用地扩展中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和预测。研究显示,郑州市区建设用地扩展主要依靠占用耕地和林地实现。比较1995-2002年和2002-2009年两个时段,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量随时间的迁移逐渐降低,并呈现林地被占用面积减少,耕地被占用面积增多的特征。将预测得到的2009-2016年间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前两个时段相比,依然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郑州市建设用地扩展中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总体显现降低的走势。⑷郑州市区建设用地扩展中基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在2005年到2011年之间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增长的高峰期位于2009年到2010年间,下降后的碳排放量高于除高峰期外的其他年份的碳排放量。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郑州市区基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进行预测,显示自2009年到量2016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逐年增长,且增长幅度不断扩大。
其他文献
学位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正经历着空间结构的重组。但是在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大城市开始出现诸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这些问题
随着遥感技术,特别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对于某一地区可用的遥感图像越来越多,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描述某一地区的特征,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多时相、多角度的特点。多光谱图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剧增,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展,大规模的开垦农田,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并且由此所产生城市扩展和耕地减小之间的矛盾日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外出旅行因其新鲜、健康、开阔视野等特点成为了都市人群主要的休闲方式之一。近年来,异地游、出境游等不少新兴
公共设施科学配置、合理布局、实现服务效率与公平的最大化,是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的研究深受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公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