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厦门市同安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技术,以半方差函数为基本工具研究同安区耕地土壤有机质、pH、CEC和缓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统计内插法和确定性内插法进行土壤有机质、pH、CEC和缓效钾的空间插值,选择最佳的空间内插模型,制作出同安区耕地土壤有机质、pH、CEC和缓效钾的空间分布图,分析探讨同安区耕地土壤上述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异规律,为土壤改良利用和培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同安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15.96g/kg,pH均值为5.85,CEC均值仅为4.55cmol(+)/kg,缓效钾量均值为177.19mg/kg,总体表现出有机质含量中等、酸性、保肥供肥性较差及潜在供钾能力较弱等特点。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pH、CEC和缓效钾均属于中等变异性,其中pH变异性最小,缓效钾的变异性最大。耕地土壤有机质、pH和CEC服从正态分布,缓效钾则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表明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pH、CEC和经过对数转换的缓效钾均满足地统计学分析的要求。 2.同安区耕地土壤除缓效钾的半方差函数属于球状模型外,其它三种化学性质的半方差函数均为指数模型,其决定系数R2介于0.729~0.961之间。土壤化学性质的块金值均为正值。变化于0.15-17.88。有机质和缓效钾的C0/(C0+C)分别为36.3%和39.1%,表明其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pH和CEC的C0/(C0+C)分别为49.9%和50%,表明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引起。土壤有机质、pH、CEC和缓效钾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缓效钾的变程仅为3480m,表明其空间分布均—性减弱,pH、CEC和有机质的变程分别为10650m、48840m和97800m,表明其空间分布相对均一。 3.同安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东-西向和南-北向方向的半方差函数相差较大,而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方向的半方差函数差别很小,各向异性较强,土壤pH、CEC和缓效钾各个方向的半方差函数差别均较小,各向异性很弱。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pH、CEC和缓效钾的分布均具有明显的趋势效应,其中有机质同时具有0阶和二阶趋势效应,pH具有二阶趋势效应,CEC同时具有一阶和二阶趋势效应,经对数转换后的和未经对数转换的土壤缓效钾均具有二阶趋势效应。 4.同安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以1次局部多项式插值法的整体效果最好,土壤pH空间插值以0阶趋势OK法和常量趋势UK法的整体效果最好,土壤CEC空间插值以2次局部多项式插值法的整体效果最好,土壤缓效钾空间插值以2次反距离插值法整体效果最好,因此,上述插值模型及其方法可作为同安区耕地土壤相应化学性质空间分异研究较为理想的空间插值法。 5.同安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和CEC空间分布规律较为一致,总体上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pH分布总体上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的趋势,缓效钾的空间分布规律性不明显,呈无规则块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