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学心理是指讨厌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地或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授课,上课听讲不注意、走神、睡觉甚至捣乱,对学校、教师心怀不满,对练习、作业、考试等一切学习活动漠然置之,由不学沦为混学,进而成为学困生,造成恶性循环。厌学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对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产生逆反心理体验,倘若这种体验在一个人身上长期存留,会沉积固化为不良学习品质,影响个体发展,甚至贻误终生。厌学作为学校教育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以往已有人作过研究,但因厌学是反映学生的不好的方面的问题,社会价值判断负荷太高,问题本身就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此时要回答出真实的想法很困难,现试图通过编制社会价值判断负荷非常低的题目来调查学生的厌学现象,这样就会使其在无意识中非常轻松地、坦然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反映出来。另外,以前研究偏重于外显行为和成绩指标,从理论上讲调查研究的指标较单一,本研究试图从知、情、意行方面作一个系统的探讨,更加全面地把学生的厌学测量出来。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金昌市两所普通中学的282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考察其厌学的特点及成因并提出对策。本研究假设“正式问卷”(指内隐测量)的测量结果与“辅助性问卷”(指外显测量)的测量结果是分离的,因为前者社会价值判断的负荷较小,而后者社会价值判断的负荷较大。研究结果发现:(1)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的相关很低,是分离的,负荷高的检出率低,负荷低的检出率高,正好可以验证学生在外显测量中回答的真实程度,支持了前面的假设,说明本研究制定的问卷是可用的,能较有效地把学生的厌学情况测量出来。(2)男生普遍比女生厌学,厌学表现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二学生的厌学表现最为严重;(3)厌学表现的学习成绩差异显著,差生的厌学得分平均值较高;(4)家庭背景如父母文化、父母工作、家庭收入对学生厌学行为的影响不显著;(5)内隐测量所得结果与学生在校实际厌学行为表现基本一致。 本研究发现,当前初中生厌学原因繁多,但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大,主要受校内外学习环境与自身因素的影响,既包括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方法、家长教养方式等外部因素,又包括自身心理各项发展水平不高的内部因素。但总的来说,学生并不是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而是认为家长、教师、学校的做法不好,致使他们降低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在此,提出一些建议:(1)根据国情与地情改善课程设置;(2)改进教师教法与家庭教育;(3)改善学校管理;(4)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