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因素的多阶段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P53基因为抑癌基因,其生化功能为转录因子,生物学功能为G1期DNA损伤的检测点(check point),大约有50%的人类肿瘤中都有P53基因的突变。P53基因在正常细胞增殖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调控下游的WAF1等基因转录而阻断细胞周期进程,或诱发细胞程序性死亡而阻止恶性细胞增殖。P53基因可以通过点突变、丢失、重排等形式失活。失活的P53功能尚失,当细胞受外界致癌物作用时,DNA损伤不能修复,遗传不稳定,突变积累,重排加快,便促进细胞向恶性转变。 PCNA是一种36KD的核蛋白,是DNA多聚酶δ的辅助蛋白。在细胞增殖周期的间期含量很少,G1晚期开始增加,S期达到高峰,G2期和M期下降。PCNA指数是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客观指标,文献多报告PCNA指数与肿瘤分期,疗效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星形细胞瘤是大脑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其生物学行为与组织学分级有一定关系。由于较多因素的干扰,组织学分级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肿瘤的增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8例人脑星形细胞瘤中P53和PCNA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探讨其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意义。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1998-200年住院患者并经手术后病理诊断为星形细胞瘤的存档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共48例。其中星形细胞瘤(I-11级*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亚级万2例;胶质母细胞瘤(IV级广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37.60岁。所有病例术前均未做过化疗和放疗并且严格按照1990年WHO脑肿瘤组织学分类分级标准,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星形细胞瘤。主要试剂为鼠抗人产单克隆抗体,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均为l:75,及S-P免疫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 2.实验方法 将实验标本制成 4 pm厚切片,严格按照免疫组织化学法即链菌亲合素一过氧化物酶法瞩一P法)进行实验操作。 3.结果制定 门冰旮定标准:光镜下取10个细胞密集的高倍视野,计数1000个细胞,染色阳性细胞为细胞核呈棕褐色表达,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阳性细胞数在:< 10%为(刁;$30%为(十八 $50%为(++*>50%为(++十八 < 10%为低表达,>10%为高表达。 p刀CNA判定标准:染色以细胞核出现棕褐色染色颗粒为阳性。光镜下随机取10个高倍视野计数1000个肿瘤细胞中PCNA的阳性细胞百分率。阳性细胞率在:525%为(-*550%为(+);<75防为(++);>75%为(--)。 4 统计分析 星形细胞瘤的病理类型(分级)与产\PCNA的关系用 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评价。 实验结果 1.产’主要在恶性程度较高的星形细胞瘤中表达,与肿瘤的 ·2· 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2.PCNA阳性细胞率随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增 加,而且病理级别与阳性细胞增殖指数间显著正相关。 3.产’表达阳性的星形细胞瘤PCNA-LI高于产’表达阴性 的星形细胞瘤,差异有显著性,且产’与 PCNA在星形细胞瘤中的 表达呈正相关。 讨 论 产’基因定位于人 17号染色体一”·‘八分为野生型(i)和 突变型(Mt人野生型产’基因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抑制恶性增 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对细胞的损伤修复 或启动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以达到所谓”基因库卫士”的目的。 hue等认为正常细胞内含有低水平的野生型产,当这些细胞的 DNA受到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损伤的时候,野生型产’蛋白含量 上升,并通过产诱导细胞出现停滞和凋亡反应,使受损细胞得以 修复或被清除,这样作为诱导信号的产蛋白含量在存活的细胞内 又回到正常水平。当在缺乏野生型卢功能但含有突变型产的细 胞接触到外源性或内源性 DNA损伤因子的时候,产’含量也升高, 此种突变产’不具有诱导细胞生长停滞和凋亡反应的功能。细胞 不会出现生长停滞和凋亡,仍继续分裂,作为诱导的产仍不断产 生,结果导致突变产’的大量堆积。 本实验通过对 48例人脑星形细胞瘤的产’检测分析,认为在 肿瘤发生的早期,产’基因突变的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所占比例很 小,不足以出现肿瘤高恶度的表型,但随着产’基因突变细胞的不 断克隆增殖,数量不断增加,在肿瘤组织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 至达到产突变的肿瘤细胞足以维持高恶度的表型,遂使肿瘤由良 性转为恶性,由低恶度转为高恶度,因此产蛋白的表达不但是星 ·3·形细胞瘤病理诊断的重要标志,而且对星形细胞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