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译手法与中国形象差异性塑造——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为例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che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人移居美国最早记录是18世纪下半叶,而大规模的华人移居出现在1849年之后,即美国的淘金热。随着这批华人的迁徙,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逐渐显现。在过去的100年间里,华裔文学经历了从被忽略到被关注,从被边缘化到逐步进入“主流”的曲折而动荡的发展历程。   华裔作家大多具备双重身份和视野,整体上具备强烈的文化感受力。他们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观物视角关注着华裔群体在中美两种文化碰撞中的生存以及对于命运和人生选择的思考,在自觉或不自觉问担当着桥梁作用,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在西方的天空中勾勒中国的模样,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物、情节、故事搬上美国舞台.   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在源语文本缺省的情况下作者以自译的形式写就的。这种写作与翻译兼容并存的英文作品与传统的译著或英文作品有所不同,因其源语文本是隐形的方式存在于作者的思想意识之中,让读者难以察觉到,从而极易忽视这些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自译性特征。   本论文即以华裔文学作品中自译的中国元素为线索,以林语堂Momentin Peking、容闳MyLifein China and America等美国华裔英文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个案,通过对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清末北京城、唐人街、三纲五常、纳妾缠足等同一中国特色元素的不同翻译而呈现的“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做出分析和阐释。   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方法、文献综述,进而引入正文。第二章首先界定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定义,概述了美国华裔英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题。第三章是对自译的介绍。包括学界现阶段对自译的定义,分析华裔美国英文文学中自译性的存在和自译具体的实现过程。第四章重点讨论中国形象的塑造。通过对比几个相同的中国元素因不同的自译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进一步证明了自译的存在和影响。第五章为结论。   宏观上来看,自译时作者可采用白描、美化等角度和手法,不同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所塑中国形象的不同。
其他文献
电影作为一种以表演和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其语言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论文旨在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为指导,对电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当代作家,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她的长篇小说《盲刺客》于2000年获得了英国布克奖,该小说以“俄罗斯套娃”的形式展开层层叙述。82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