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毒病因学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jizh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CMV),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肝炎病毒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以及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在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hepatitis syndrome)患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7例婴肝患儿肝炎病毒(包括抗-HAV,抗-HCV,乙肝5项)及HSV-IgM,HCMV-IgM和EBV VCA-IgM;留取晨尿标本用于CMV基因定量检测;PCR-Southern检测患儿外周血和咽分泌物EBVDNA。结果①47例患儿HCMV DNA阳性率为68.1%(32/47),40例正常对照儿童尿标本中均未检测到HCMV-DNA,统计学分析表明:婴肝患儿组HCM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43.08,P<0.01);47例患儿HCMV-IgM阳性率为44.7%(21/47),40例正常对照儿童HCMV-IgM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统计学分析表明婴肝患儿组HCMV-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23.56,P<0.01);②47例患儿血标本EBV DNA阳性率为19.1%(9/47),40例正常对照儿童有1例外周血E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5%,统计学分析表明:婴肝患儿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校正x~2=4.365,P<0.05);47例患儿咽分泌物标本EBV DNA阳性率为34.0%(16/47),40例正常对照儿童有1例咽分泌物E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5%(1/40),患儿组咽分泌物EBV DNA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13.67,P<0.01),47例患儿EBV VCA-IgM阳性率为14.9%(7/47),40例正常对照儿童EBV VCA-IgM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统计学分析表明婴肝患儿组EBV VCA-IgM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4.62,P<0.05)。③47例患儿乙肝5项检测仅有1例HBsAg阳性,1例HBsAg和HBeAg阳性,感染率为4.3%。④47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HSV-IgM、抗-HAV抗体和抗-HC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⑤47例婴肝患儿中治愈25例,好转15例,无变化5例,死亡2例。结论HCMV感染是引起婴肝的主要原因;EBV感染是部分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致病因子,临床对年龄较小伴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在排除宫内感染,尤其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等感染后,应考虑到EBV感染的可能;HBV感染导致的婴肝患儿比例明显下降。
其他文献
20世纪末,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质组学和DNA芯片技术的发展为病毒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工具,可对现有的流感病毒序列进化
摘要: 复杂信道环境中存在多径传输现象,使传统的基于搜索最大相关峰值的OFDM定时同步算法同步在能量最强的径上,从而偏离第一条径,引入ISI及ICI。本文基于802.16d协议对OFDM系统及其定时同步技术进行研究,针对传统定时同步算法的缺点,引入了相对判决门限值进行峰值搜索,并提出改进的能量归一化方法及二次相关运算法。改进后的算法能极大的消除伪相关峰值的干扰,同时也能正确同步在第一条径上,仿真结
目的:孢子丝菌病是皮肤科深部真菌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其致病菌为申克孢子丝菌,感染既可固定于皮肤也可以播散全身,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感染常可播散至内脏,甚至危及性命。申克孢子丝菌主要侵犯皮肤且多见于易受伤的暴露部位,主要分为皮肤型和皮肤外型。前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皮肤固定型、皮肤淋巴管型、皮肤播散型。申克孢子丝菌是双相致病真菌,其在室温下是菌丝相,体内37℃为酵母相,致病相为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