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Cu复合材料是一种典型的“假合金”,兼具W、Cu两者的性能优点,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较低的热膨胀系数、良好的耐摩擦性能和耐电弧腐蚀性,同时还具有高温下的“自冷却效应”,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微电子、航空航天、军工及医疗等领域。然而由于W、Cu在晶格类型、熔点、密度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其相互之间润湿性较差、无法形成固溶体或金属间化合物,只能通过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粉末冶金法可实现零件最终尺寸的压坯,但模具制造成本高、周期长,且无法加工复杂及薄壁零件。发展先进的近净成形工艺是解决W-Cu复合材料成形难题的主要措施。本文采用两种不同功率的激光成形系统进行W-Cu复合材料的单道熔覆成形,研究成分配比及工艺参数对熔覆层组织形貌、致密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在优化的工艺参数范围内进行W-40wt.%Cu薄壁件的激光立体成形,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成形件性能的影响,并探索了添加少量活化元素Fe和Co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低功率条件下(P≤200W),熔覆层的组织形貌主要受成分配比的影响。当Cu含量由30wt.%增加至40wt.%时,熔覆层由W作为骨架金属的均匀结构转变为不均匀的“钨包铜”结构。优化的成分配比为Cu含量30wt.%~40wt.%。 (2)高功率条件下(200W<P≤1000W),在45#钢基底上进行W-40wt.%Cu单道熔覆的散逸能量密度b≈1.8×10-3kJ/mm2,工艺参数对单道熔覆层组织形貌的影响可归结于“有效质量能量密度”k的影响。当k<10.2kJ/g时熔覆层无法形成稀释区;当k>10.2kJ/g时则可以形成稀释区。当k<4.49kJ/g时,熔覆层呈特殊的“W包Cu”结构;当4.49kJ/g<k<9.58kJ/g时,W颗粒沿着熔覆层的边缘分布;当9.58kJ/g<k<13.19kJ/g时,W颗粒均匀分布;当k>13.19kJ/g时,W颗粒发生严重团聚。优化的工艺参数应满足9.58kJ/g<k<13.19kJ/g。 (3)激光立体成形W-40wt.%Cu薄壁件的组织性能不仅受工艺参数的影响,还与单道熔覆层的几何特征密切相关,熔覆层宽高比越小,能量损耗越大,不易得到致密均匀的成形件。W-40wt.%Cu薄壁件在拉伸时呈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相结合的断裂方式,抗拉强度主要由Cu相提供。抗拉强度的变化趋势与硬度值的变化趋势一致。综合各项性能,选取P=800W,v=10mm/s,a=0.42g/s,D=3mm作为最优参数,此时组织较为均匀,相对致密度为80.54%,显微硬度为122.75HV,抗拉强度为122.89MPa。 (4)添加Fe和Co可明显提高W-40wt.%Cu成形件的各项性能,在添加5wt.%的Fe和Co时,相对致密度可增加至94%以上。Co元素的添加可使硬度值提高50~60HV;Fe含量为5wt.%时,成形件的显微硬度达到了319HV。添加活化元素后抗拉强度达到了原来的1.5~2倍。在添加1wt.%Fe、5wt.%Fe和5wt.%Co时,断裂面将穿过W颗粒内部,W颗粒作为骨架金属提供了大部分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