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鸟言兽语”之争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shuw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言兽语”的论争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鸣。这场论争丰富了儿童文学的理论成果,也影响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书写实践。本文由一手历史文献入手,采取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的“鸟言兽语”之争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分析“鸟言兽语”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在现代文学阶段经历的起伏,由此管窥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与嬗变轨迹。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写“鸟言兽语”之争的历史前缘。“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使得儿童本位观在中国迅速得以传播,与中国传统的“未来之民”的儿童观相悖,“鸟言兽语”之争的萌芽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周作人与柳诒徵等人针对“猫话狗话”的童话是否应该予以取缔进行了针锋相对地讨论,也为后续“鸟言兽语”之争的高潮埋下了伏笔。第二章关注“鸟言兽语”之争的理论成果,分析论争的历史脉络、爆发导火索、论战焦点及学术领域内的论争结果。第三章则探究“鸟言兽语”之争的现实效果,分析严峻社会现实影响下,“鸟言兽语”之争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与后续儿童文学创作实践的错位。以何键的咨文为导火索,“鸟言兽语”的论争高潮迭起,支持“鸟言兽语”的一派在学术领域内占据优势地位。不过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鸟言兽语”之争的热潮消退。第四章则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双重观照,在历史与现实相连通的视野中考察儿童文学在新时期发展遭遇的挑战,并由对“鸟言兽语”之争的历史考辨来探求既往的教训与经验对当下儿童文学写作的启示意义和提供的“思想支援”。
  回望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鸟言兽语”的论争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探索、书写实践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儿童的发现”促使创作者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鸟言兽语”的童话书写也是现代“儿童观”被建构和被确认的重要方式。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鸟言兽语”之争为我们研究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通过“鸟言兽语”之争我们能够思考“儿童”概念如何现代、儿童文学如何走向繁荣的重要命题。
其他文献
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尤其是从20世纪末到现在,当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问题时,人类到底应该如何正确与自然相处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进新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的当下,健康、生态、安全的生存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意,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也成为考验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使
学位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理论之一,它不仅在20世纪初的苏俄成为现实并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民族问题,而且逐渐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为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但毋庸置疑的是,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不断的遭受质疑和反对。冷战结束后,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民族分裂分子扭曲和滥用民族自决权原则以达到分裂国家的目的,对国家内部和国际社
学位
通过对某储气管道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了其在输配系统中发挥的调峰功效,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可供相似工程参考。
莫迪亚诺的每一部小说都在讲述关于回忆的故事,而他笔下的这些或充满着遗憾、或充满着希望的故事均离不开空间的参与。但是,空间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故事发生背景如此简单,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在文本中呈现出多种形态,并且承担着深厚的隐喻意义。本文联系其作品中展现出的“流动性”特质,以“空间”为中心展开辐射式研究,对其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心理世界、遗忘与记忆的主题、叙事手法、时代面貌等问题均予以
学位
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人,白族,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杰出的少数民族人物,他对我国近代史、尤其是云南近代的历史和地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运动,历任众议员,南方军政府交通部长。赵藩在历史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成就在文化方面。赵藩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一生倾心于文学创作研究,有极高的书法造诣,同时精于楹联创作,其手书的昆明
学位
陈映真以第三世界左翼思想者的形象屹立于台湾文坛,其小说富含的历史厚度和思想浓度在台湾文学界鲜有人及,要读懂战后台湾,陈映真是绕不开的。以后殖民视角作为阅读陈映真小说的切入点,不仅符合台湾的历史与社会现实,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他小说中的历史关照、现实批判,阐发陈映真文学的当下意义。  绪论部分大致梳理陈映真研究的成果,介绍了较具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文章,以及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和大致结构。第一章主要分
学位
词从产生以来,主要是男性文人抒怀遣兴、表情达意的工具,然而“词至清代,一枝独兴而创新。不论男女,词家辈出……女史闺秀,蓬起直追。”①在清词史中,出现了“闺词雄音”这样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从清初一直贯穿于整个清代,表现出一种奇妙的延续性。创作出此类佳作的女词人在清初主要有徐灿、顾贞立等,在清中主要有熊琏、吴藻、顾春、沈善宝等,在清末主要有吕碧城、秋瑾等,其中以顾贞立、吴藻和秋瑾三位闺秀词人最为典型。
学位
弹词小说《再生缘》作为一部女性作家执笔的长篇韵文体小说,是清代弹词小说作品中的突出代表。《再生缘》以其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真实地再现了清代女性的现实生活,凸显了清代女性在封建社会性别压抑环境下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古代女性渴望走出闺门,步入社会,建功立业,实现男女平等的人生理想。作者通过“女状元”孟丽君等女性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和行为,充分肯定了女性的才华与价值,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女性抗争意识。同
学位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早号此山居士,后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官宦世家,是南宋中期一位政治家与杰出诗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被冠誉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的诗歌创作同政治生涯一样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特别在咏史诗、田园诗、赠酬诗、羁旅诗方面影响甚大,获得古今中外学者的赞誉。范成大咏史诗现存世有八十余首,集中反映了作者凭吊古迹、缅怀古人、吟咏英雄以抒发家国破败之
学位
近年来,很多学者引入语法化理论或演化语言学理论来进行汉语方言语法词研究,将历史语法研究与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词(或虚词)研究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语法词是汉语中最稳固的部分,它既能勾连起古今语法变化和当今不同汉语方言之间的联系,也能为探索语法化的跨语言演变类型提供佐证,因此基于历史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法词的来源问题进行跨方言、跨语言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语言类型学、语法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考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