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安徽省蚌埠市中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现况、影响因素以及意外伤害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行为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蚌埠市7所中学58个班级2530名在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4月1日期间中学生意外伤害发生情况,采用国内公认的伤害判断标准、自行设计的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社会适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意外伤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发生各种类型意外伤害2697人次,总意外伤害人数为1096名。基线调查总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43.36%,年发生率为106.60%。多发性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9.37%,多发伤害组490名学生共发生意外伤害1676人次,占总意外事件的62.14%。男生不同学段不同次数的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不同学段不同次数的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P <0.01)。(2)不同性别、是否为左利手、是否留守、父亲和母亲不同管教方式的1次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学段、是否为左利手、父亲和母亲不同管教方式的2次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发性意外伤害发生率在学校类型、性别、学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是否留守、父亲和母亲不同管教方式、不同家庭类型和家庭人口数9个变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位于前5位的意外伤害依次为跌伤(25.32%)、锐钝器伤(13.76%)、碰撞伤(13.05%)、动物或昆虫伤(12.05%)和烧烫伤(10.53%)。各学段位于前2位的意外伤害均为跌伤和锐钝器伤,12种意外伤害事件类型的累计发生率以初中段为最高(123.10%)。意外伤害事件主要发生在家中(42.08%)和学校(21.73%),最常见的伤害部位是下肢(25.77%)和手指/脚趾(25.10%)。73.90%的伤害事件由自伤造成,伤后处理方式以他人或自己处理(35.41%)最多,总致残率为0.08%。(4)社会适应行为不良中学生632名,意外伤害年发生率为174.68%,前5位类型依次为跌伤(40.08%)、碰撞伤(23.10%)、锐钝器伤(22.63%)、动物或昆虫伤(21.20%)和烧烫伤(18.83%);社会适应行为良好中学生1898名,意外伤害年发生83.93%,前5位类型依次为跌伤(22.66%)、锐钝器伤(12.01%)、碰撞伤(10.85%)、动物或昆虫伤(10.38%)和烧烫伤(8.69%)。每种类型意外伤害发生率均为适应不良组高于适应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适应不良组不同次数伤害发生率高于适应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意外伤害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2.08,归因危险度为84.75%。(5)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男生、初中段、左利手、留守、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低、中等和社会适应行为不良是多发性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父母管教方式严格为保护因素。结论:中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意外伤害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学段分布特征,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社会适应行为可能预测不同次数意外伤害的发生,应加强中学生多发性伤害可预测因素的研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意外伤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