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内发发展理论的视角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guog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研究。发展方式是架起目标到结果的桥梁,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改变、目标的阶段性调整,其发展方式必然要予以相应地转变。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期,各地区、城乡和校际间在办学条件、设备等方面具有很大差距,国家采用了“补血”“输血”的方式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加大资源投入等策略以拉动薄弱学校发展,试图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事实也证明,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投入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标准化学校建设显具成效,学校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在师资编制和待遇方面也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县域义务教育正逐步实现基本均衡。但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并没有必然地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各学校办学质量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择校问题依然严峻。顺应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在资源配置基本达到均衡后下一阶段的目标必然是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也是均衡发展的最终使命。发展目标的变化致使当前以重政府拉动、资源投入、办学条件改善等为主要特征的均衡发展方式已不再适应,立足当下追求学校特色优质办学、内涵多样发展的目标,发展方式在外部资源投入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校内部行动者(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合理高效地运用已有资源,形成学校作为相对独立的办学主体的发展合力。内发发展理论以其凸显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自发性,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地域特性以及突显发展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如何走向优质均衡的实践探索以深刻启迪。立足于县域中观层面,通过对内发发展理论及其作用于均衡发展实践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阐释,对该理论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和作用机理予以深刻分析,进而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维度、策略入手,尝试构想并构筑了达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模式,以期能够为优质均衡的早日告竣助力。
其他文献
教育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也是人类的美好理想。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公平通过各种措施改革取得了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采取新颖
浩瀚的大西洋横亘在欧洲和美洲之间,是早期飞行志士力图逾越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发展航空技术必须攻破的难关。经过几代人近100年的努力,飞越大西洋从早期的冒险活动成为今天轻而易举,说走就走的日常旅行。  英国人拔得头筹  跨洋飞行的努力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高潮的。1919年6月14日,英国人阿尔科克和布朗驾驶改装的“维米”轰炸机,从北美纽芬兰向东飞越大西洋,16小时27分钟之后,他们在爱尔兰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