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办学校代课教师是中国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群体,是学校因师资不足而聘请的没有编制的非正式教师,在学校的职场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本研究从城市代课教师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尴尬感”和“陌生感”出发,以教育人类学相关理论为视角,以Z省X市一所公办学校为个案,通过两个月的田野调查,试图勾勒出该校从教年限五年以下的青年代课教师与不同群体的互动图景。本研究基于戈夫曼的污名理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斯科特的日常抗争理论,试图探究城市公办学校里的代课教师与其他群体的互动现状,城市公办学校代课教师对这些互动的理解,这些互动以及对互动的理解、归因如何影响了青年代课教师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主要研究发现有四点:第一,青年代课教师作为城市公办学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依然承担着社会对其污名化的贬损,在学校场域中代课教师常被不同群体差异化对待。青年代课教师在混合的社会情境与其他群体的互动中会带有不确定与不自在。同时,这种在混合接触的情境中出现的不自在互动关系也推动了代课教师在反思中实现自我身份的转化。第二,青年代课教师在城市公办学校图景下的边缘化位置,是在不断被建构和生产出来的。代课教师位置的特殊性使得他们被迫处于学校场域的边缘,其实践活动往往伴随着一种“疏离”。代课教师的疏离不仅是其在学校场域中的空间实践,也是一种被赋予的惯习表达。代课教师群体与编制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群体缺乏有意义的身体互动,在空间实践中无法构建起良好的联系和认同。整个学校图景中呈现出一种“中心—边缘”的体系,编制教师在体系中趋于中心,代课教师在体系中更趋于边缘。该体系是一种权力分配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生产关系会进行再生产,趋于中心位置的编制教师和趋于边缘位置的编制教师之间会生产出更多的区隔,这种区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空间,是一个创造性的建构性过程,需要建构者和被建构者双方的共同参与。第三,代课教师群体作为城市公办学校图景下的边缘化群体,具有“过渡第一”的生存理论和“日常性反抗”的抗争策略。城市公办学校代课教师作为边缘化群体,以“过渡第一”的生存伦理来判断社会与学校的公正性和必要性。但同时,教师的身份让其有一种道德权利和道德期待,其不仅要确保自己过渡阶段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希望能够保障自己处于适当的生存地位。代课教师因为“不完整”身份和“边缘化”位置陷入生存伦理困境后,便会从怀疑反思中找到一条能让其处境稍显顺理成章的道路——学校生活中日常抗争策略。城市公办学校代课教师反抗的日常形式和策略的背后体现了一种隐形反抗意图,实质上是一种代课教师所特有的角色认同。城市公办学校代课教师群体通过日常性抗争,一方面代表不充分努力,希望能象征性的瓦解自身被动授予的社会地位以及在场域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拒绝认同自身社会和学校场域中的边缘化。第四,城市公办学校代课教师“陌生人”角色认同,就是面对自身社会身份的怀疑,自身角色表演的不确定性,采取一种非常灵活的立场,是一个自我观念与代课教师角色扮演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这种角色认同,是由其身份污名化、空间生产、生存伦理与抗争策略等所产生的“陌生感”不断建构而成。针对以上研究发现,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从政策层面赋予城市公办学校代课教师合法身份,提供晋升渠道;地区上调代课教师工资待遇,并建立公办学校代课教师流动资源库;学校规范代课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代课教师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