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非小细胞肺癌的CT灌注参数来初步推断患者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以便早期、合理地为患者找到个体化、最优化的治疗策略。方法:从2015.10到2017.3,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可疑“胸部占位”并行CT灌注检查,患者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且均进行了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有效病例共30例。然后根据患者的EGFR基因是否存在突变,将30例肺癌患者分为EGFR突变组和野生组,其中突变组患者有13例(13/30,43%),男8例,女5例;野生组患者17例(17/30,57%),男11例,女3例。然后分别计算肺癌患者病灶的CT灌注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对突变组及野生组病例的肺癌病灶的BF、BV、MTT、PS进行比较。将所得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灌注参数再继续做ROC曲线分析,以评价其预测EGFR突变的判别能力,最后得出诊断的最佳阈值及相对应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1.在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组有13例,占本次研究的43%,其中腺癌9例,鳞癌4例;EGFR野生组有17例,占本次研究的57%,其中腺癌7例,鳞癌10例。2.EGFR突变组的灌注参数BF(t=2.514,P=0.021)、BV(t=0.467,P=0.646)、PS(t=-0.656,P=0.520)均高于野生组,而MTT(t=1.162,P=0.260)则野生组较高;突变组与野生组的BV、PS及MTT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F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EGFR突变组与野生组的BF值进行ROC曲线分析,可得出当BF值达到46.747ml·100ml-1·min-1时可以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基因发生了突变,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72.7%。结论:CT灌注检查在初步推断NSCLC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情况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1)EGFR突变组的灌注参数BF、BV、PS均高于野生组(2)BF值的测量可用来初步判断NSCLC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