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 VHD)是由于炎症、黏液样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的瓣膜结构改变,导致瓣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所致的心脏疾病。在我国以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HD)最为常见,是风湿性炎症过程导致的瓣膜损害,主要累及40岁以下人群,二尖瓣受累最为常见,约为70%,其患病率在近40年虽有明显下降,但仍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主要是由风湿热引起的二尖瓣结构或功能上的异常,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其特征性表现为瓣膜间质广泛的胶原纤维增生、退变,弹力纤维破坏和钙化等一系列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改变,导致瓣膜狭窄或(和)关闭不全,因而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但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和病理形态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因此瓣膜间质细胞作为瓣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的主要代表成分,近年来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瓣膜间质细胞的表型转化规律,探讨其与瓣膜病理形态发生的关系。本实验研究的是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 a-SMA)和微纤维蛋白-1(Fibrillin-1, FBN-1)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瓣膜病理形态发生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其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1.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脏外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期间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手术切除标本60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均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对照组为同期意外死亡、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10例正常二尖瓣瓣膜,由新乡医学院法医系提供。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采用SABC方法,按SABC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鼠抗人α-SMA单克隆抗体和羊抗鼠FBN-1单克隆抗体对6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标本、和10例正常瓣膜组织的石蜡标本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并观察、评定α-SMA和FBN-1表达的阳性率。3.分析α-SMA和FBN-1的表达与瓣膜病理形态发生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4.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根据资料类型分别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α-SMA着色于细胞浆呈棕黄色或棕褐色,分布不均匀。α-SMA阳性表达的细胞呈丛集状分布,与正常瓣膜相比差异明显(χ2=11.181,P=0.001,P<0.05)。根据二尖瓣的瓣膜钙化、增厚、挛缩程度等大体分型不同,α-SMA的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型与Ⅱ型,χ2=4.390,P=0.036;Ⅱ型与Ⅲ型,χ2=3.883,P=0.049;Ⅰ型与Ⅲ型,χ2=13.093,P=0.000,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2.FBN-1阳性表达分布于细胞外基质(ECM),阳性表现为棕黄色粗大颗粒。与正常瓣膜相比有明显差异(χ2=9.740,P=0.002,P<0.05)。根据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瓣膜钙化、增厚、挛缩程度等大体分型不同,FBN-1的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型与Ⅱ 型,,=4.597,P=0.032;Ⅱ型与Ⅲ型,χ2=4.912,P=0.027;Ⅰ型与Ⅲ型,χ2=15.111,P=0.000,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1.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中,α-SMA表达升高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瓣膜钙化、增厚、挛缩程度有关,而与年龄、性别无关。2.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中,FBN-1表达升高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瓣膜钙化、增厚、挛缩程度有关,而与年龄、性别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