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影响草地生态环境、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国家每年都想了解和掌握草地干旱及其影响情况,以便及早决策做好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然而,多年来,气象为农服务中一直缺少针对草地特别是青藏高原和全国草地的干旱监测评价技术和方法。为此,本研究以青海和西藏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域所有气象站1961年以来的逐日气象资料,通过计算青藏高原年度、四季、主要生长季4~9月的气温、降水、日照、蒸散、水分盈亏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分析其变化规律,构建了青藏高原草地干旱监测评价模型—草地干旱指数,确定了草地干旱监测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各地年、四季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很大。年度、春季、夏季、秋季平均气温呈现出四周地区高(在0℃以上)、中间地区低(在0℃以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冬季,青藏高原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在-6℃以下,呈现出北部冷、南部暖的格局。青藏高原年、四季降水量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东南部年降水量为500~840毫米,中部地区为300~500毫米,西北部不足300毫米、局部地区甚至不足50毫米。青藏高原各地年、四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基本呈东南部日照较少、西部特别是西北部较多的分布格局。(2)青藏高原草地4~9月、夏季、春季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89.4%、60.9%、16.5%,草地植被生长利用了全年约90%的水分。一年之中,青藏高原5、6、7、8月草地蒸散量为全年较多的时段,6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主要生长季4~9月蒸散量占全年蒸散量的68.1%。春季、夏季以及4~9月草地蒸散量空间分布上基本呈东南部蒸散量低、西部高、西北部特高的特征。(3)青藏高原草地1~12月每月的降水量均小于蒸散量,全年水分一直处于亏缺状态。其中3、4、5、6月水分亏缺量较大,5月水分亏缺量最大。从四季来看,青藏高原春季水分亏缺量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水分亏缺量最少;1~6月青藏高原草地水分亏缺量占全年的64.6%,3~6月占全年的51.4%,可见青藏高原草地常年上半年水分亏缺量大,特别是3~6月份水分亏缺突出。从常年的空间分布上来看,青藏高原大部分草地春季、夏季、4~9月水分处于亏缺状态,只有东南部局部草地降水量大于蒸散量,常年水分有盈余。(4)根据草地植被生长气候适应性原理和青藏高原草地水分盈亏规律,构建的草地干旱指数与草地NPP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确定的草地干旱监测评估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青藏高原草地水分盈亏的程度、草地是否发生了干旱以及干旱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对2006年、2007年青藏高原草地历史干旱情况的检验以及对2012年草地干旱监测评价的应用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的草地干旱指数和指标评价的青藏高原草地干旱空间分布和干旱发生的比例与实况比较吻合,监测评价的准确率在90%以上,能够应用在气象为农服务的实时业务中。目前,本项研究的草地干旱指数模型和指标已建在全国农业气象业务系统中,成为全国草地、重点区域草地干旱监测评估的技术支撑。